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念“一退”隐者赵西学老师

(2016-02-28 05:04:32)
标签:

陈立红

纪念

赵西学

一退

笔名

分类: 岁月随笔

 

怀念“一退”隐者赵西学老师
文/陈立红 刘道惠

 

 

怀念“一退”隐者赵西学老师

 著名作家赵西学(2002年)

  
  怎么也没想到,南阳作家赵西学老师在春节前的腊月二十七突然去世了!年仅66岁。
  初一上午,我们在唐河家里,给南阳、桐柏几个作家老师打电话拜年。但给赵老师打电话却没接。立红说,赵老师可能是怕吵,发短信拜年吧。小惠就发了短信。中午12:40收到回复:
  “立红小惠:谢谢!老赵不在劳苦。”
  我俩一看,蒙了,互问,啥意思?!赵老师60岁时得了肺癌,发现时已不能手术,只能保守治疗。但这几年回来总去看他,感觉精神状态还可以。看到这个回复马上有不祥之感,但又不愿相信是真的,希望是老师的手机按错键了。大过年的,立红不好意思回拨电话询问详情,也怕触动师母的伤心,就给桐柏县文联副主席王先洲同学打电话侧面询问。先洲说,赵老师是不在了,春节前两天去世的,他留遗言说,生病期间朋友们经常来看,去世就别再麻烦大家了。所以谁也没通知,第二天火化,回内乡老家安葬……
  立红打完电话,呆坐伤感。对小惠说,明天回桐柏,去看看师母吧。小惠就给师母回信,希望她节哀,明天我们去看望她。晚上22:10,师母回复短信说:“谢谢,我们在老家,年后再回桐柏。”
  我们只好改变计划,但春节的喜庆气氛已经冲淡。立红想发微信和博客公布这个噩耗,想想赵老师的临终遗言,“别再麻烦大家”,又忍住了。把怀念先留在心底,等过了年再公布吧。


怀念“一退”隐者赵西学老师
赵西学(笔名一退)著作

 


  立红听说赵老师患肺癌,是在2010年12月,桐柏诗人杨静到北京参加活动告诉的。她说,赵老师得了肺癌,在北京治疗快两个月了。立红赶紧给赵老师发短信,约时间去看他。他回短信说:“谢谢,我明天回桐柏。”立红很吃惊,忙打电话问情况。原来他并未住医院,而是住在宣武门教堂旁的源泉宾馆。20日晚上6点半,立红匆匆赶到源泉宾馆,送给赵老师两盒“冬虫夏草胶囊”,略表心意。当时立红正患重感冒,一说话就咳嗽。赵老师患肺癌,也极怕感冒,立红不敢在房间里多坐,便起身告辞。赵老师送到门外,站在昏黄的走廊里目送,他儿子送立红走到楼下。在宾馆外面,在呼啸的寒风中,避开赵老师,立红仔细询问了病情。赵老师儿子说,看了五六家医院,病情比较严重,不能手术,只能保守治疗。明天上午9点乘动车回桐柏。立红不知该说什么好,叮嘱赵老师儿子,一定要坚强。晚上十点半,立红在博客日志中说,“我感到医术的无奈和生命的无常。希望奇迹发生!祝愿赵老师早日康复!”
  2011年春节,我们在桐柏老家过年,正月初二上午到县城看望赵老师。这是我们第一次去赵老师家,怕不好找,特意让青年评论家李锟引路。当时他住在淮滨社区56号,有个十几平米的小院,很整洁。院子里放着一把椅子和小桌,应该是赵老师写作累了,出来晒太阳的地方。那天见赵老师,他面色红润,兴致很高,说话慢声细语,温文尔雅。这是他低调谦虚的性格,也可能是肺有重疾呼吸受限的特征。赵老师曾当过多年的教师,那一定是文采飞扬妙语连珠掌故跌出妙趣横生的课堂,真想听一听他的讲课,但现在已经不可能了。
  后来再见赵老师,他已经把家搬到了县城东边的老一中家属区,他说这里安静些。2014年春节我们去看他,感觉他恢复得不错,坐下聊天时,也没见一般肺癌患者的症状,没有咳嗽和呼吸困难,感到很高兴。小惠想起孙建英老师曾说起赵老师的书法,就给老师说想请他题幅字。赵老师说写得不好,让人见笑。立红说,赵老师您别谦虚,文人书法是以文传世。赵老师笑着说,那回头试试。6月25日下午,赵老师忽然发来短信:“立红:上次你和道惠来,道惠要我写一幅字,已写好,裱了一下。赵西学”立红马上回信表示感谢,又告诉小惠,赵老师写好了书法,你看什么时间去取回来。小惠打电话告诉赵老师,等立红回来时,我们一块去看您再取书法。

 

怀念“一退”隐者赵西学老师

赵西学书法(2014)


  10月3日,一个特别的日子,国庆假期立红从北京回来,我们一块去看望赵老师。在赵老师简朴整洁的家里,他和师母热情地接待我们。赵老师沏了两杯茶,师母端出一盘切好的梨片。赵老师又取出为我们写的书法横幅,展开来看,是狂草,赵老师用他特有的慢声细语念道: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这是苏轼《前赤壁赋》的选段,“清风”二个狂草大字占四分之一幅面,后跟两行中字,再加两行小字连着落款“立红道惠友正,西学”,整幅书法狂放随意,与赵老师的谦虚儒雅有很大反差。也许是老师想着立红是个诗人,特意选取这个段落,“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均有诗歌典故,苏词境界高远,与书法相得益彰。立红连连道谢。
  落座后,小惠送给赵老师自己的书《农行大堂经理日志随笔》。师母忙取了老花镜翻看,她问看这个书,是不是可以了解银行啊。小惠说是啊,大家都很开心。赵老师则回赠我们他的专著《品中国谋略家》,署名使用的是笔名“一退”。翻开封面一看,勒口上的作者简介只有20字:“一退,河南南阳人,著有中短篇小说、随笔多篇。”真是极简文风,甚为神秘莫测。
  我们说了得多,向老师汇报近期的创作计划。赵老师给我们讲了他的曲折人生经历,很不平凡。当过兵,开过飞机,还差点当了兽医,退伍后当过井下工人、教师、铜矿干部。他教语文,也兼教历史。也许赵老师后来的历史系列小说和“品中国”系列专著的创作,就是因此有了某种联系。
  小惠问赵老师的写作经验,想让他说说对写作,对文学的感触。
  赵老师微微笑着说,没啥呀。这时,师母说:“他没时间总结,但每天都在写。我其实不想让他累着,身体不好,不能累着。”后来,立红在网上收集赵老师的作品才知道,他是在与时间赛跑,要尽快完成“品中国系列文丛”十本专著!
  赵老师和师母想留我们吃午饭。因为担心赵老师太累,我们就告辞了。赵老师把我们送到家属院大门外,并目送我们乘车离开。每次都是这样。
  回家后,小惠写了一篇博客文章《“一退”隐者赵西学》,介绍了赵老师“品中国系列文丛”的出版情况。这是全国首次公开“一退”是赵西学老师的笔名。
  赵西学的小说创作大约开始于1980前后,那时他在大河铜矿学校当教师。1984年9月,34岁的赵西学进入北方工业大学中文专业学习,参与创办了校园杂志《毓秀园》。1986年期满毕业后,回到大河铜矿任党办主任,开始不断发表作品。1994-1995年,接连在《小说界》杂志上发表两部中篇小说《一个史官的故事》和《一个叫冯道的人》,引起了全国文坛瞩目,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小说界》主编魏心宏评价说“引来很多文人作家的激赏。”1996年7月,当时的南阳地委宣传部和大河铜矿还联合召开了“赵西学作品讨论会”。后来,赵西学还发表了一些矿工和航校题材的小说。之后数年,先后创作了《红媚》《桐柏英豪传》《洪承畴》三部长篇小说,后者尚未出版。
  从2007年开始,赵西学开始进行《品中国高僧》创作。这是他十卷本《品中国系列文丛》开卷之作,选取了从道安、慧能到鉴真、弘一等14位高僧,以他们的生平事迹为线索,对每个人的思想、贡献进行精到解析和点评。作品融合了小说、传记等多种写法,语言简洁,活泼洒脱,风趣自然,意蕴空远而又饱满丰富,是十分出色的读史论人大散文,也是颇具特色的历史传记小说。2008年9月中旬,赵西学应魏心宏之约,到四川眉山参加“刘小川《品中国文人》研讨会”,交予书稿。上海文艺出版社民俗史专家徐华龙先生看后,认为书稿很有质量。但不知为何没在该社出版。此书于2012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此后,于2012年6月、7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品中国兵家》《品中国名伎》(笔名止水),2013年4月、6月,推出《品中国谋略家》《品中国小人》,2014年7月推出《品中国帝师》,2015年4月、8月,每月推出两部,《品中国隐士》《品中国名臣》,《品中国侠客》《品中国名医》,至此,《品中国系列文丛》10部专著已全部出版,合计230万字。
  赵老师曾说,家族当中人的寿命多数都不长,因此不敢浪费时间。
  8年时间10本书,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们无法想象,赵老师是如何忍着胸闷、疼痛,一字一字写成一部部专著的。这个系列虽然写的都是历史人物,但他却并不掉书袋,而是十分巧妙地关照着当下社会。如《品中国帝师》,“帝师们尽自己平生所学,用高端教育教育太子,辅导皇上,彰显儒家的道德风范,打造一个个准君王或君王为有道之君,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缩影。于此同时,他们的命运也形态各异,色彩纷呈。从一个历史侧面,告诉人们如何看待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或许对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不无裨益。”谈古又论今,深入而浅出,这需要渊博的人文历史知识,开阔的视野,还需要敏锐、独特而又深刻的洞察力。
  赵老师不尚空谈,为人超级低调。想了解他,只能多看他写的书。他的知识,智慧,经验,都在书中说了。
  赵西学是一位有大智慧的隐者。“西学”本来是一个很时髦的名字,而且在文学界已有很高的知名度,为何启用“一退”这个笔名?有什么深义?是“已退”,还是“一个退休的人”? 10部专著横空出世,而他自己却从不向人谈起,也没有任何宣传或研讨,真真是已退,隐者。但真正的大智慧却隐藏在字里行间,简洁从容的语言,纵横捭阖的勾勒,春秋笔法的写意,幽默劲道的点评,都充满了过人的智慧和文采,又不乏幽默与趣味。既品了兵家、谋略家、帝师、名臣、名医、名伎、高僧、隐士、侠客乃至小人等著名历史人物的生命历程,功过得失,又评了历史风云、后世影响和社会现实,特别出彩,常常引人深思,或者会心一笑。
  赵西学在《品中国隐士》中说:“隐士是对当世有大感觉、大见解的人。他们富有灵性,遗世而独立,看似冷淡的背后包藏着巨大的热心。”准确,深刻。这其实也可以看作这是他对自己后半生的描述。表面看,赵西学是一个文弱的书生,但内心却充满“高僧”、“隐士”与“侠客”。他对国家、民族和历史怀着“巨大的热心”,呕心沥血8年,用生命写就10部与古人对话的专著,就是明证。
  是的,人生百年,最终要化成一缕青烟。但留在大地和人们心中的文字,像暗夜的繁星,会永远闪闪发光。
  赵西学老师,愿您在繁星的花海里安息!

 

怀念“一退”隐者赵西学老师

赵西学(笔名一退)著作《品中国隐士》书影

 

怀念“一退”隐者赵西学老师

赵西学(笔名一退)著作《品中国帝师》封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