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刘少创丈量江河研究变成学术泡沫
(2012-12-10 18:04:43)
标签:
淮河源桐柏淮源甘心田陈立红 |
分类: 岁月随笔 |
陈立红按语:下午3点半,老家的民间文化、文史学者甘心田老师发来短信:“中科院遥感所研究员刘少创信口胡说,说淮河的源头在嵩县,淮源赤子义愤填膺,请主持历史科学真理!”马卉欣、王德堂等老先生也都署了名。我看了很吃惊,想不到中科院遥感所居然干出如此荒唐的“研究”。连忙找到遥感所的网站,查看该所的历史和研究成果,又查找“刘少创”介绍,看看他是什么研究水平,发表过什么论文,初步结论如下:
第一,刘少创其人与其说是一个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探险爱好者。他的所谓“丈量江河研究”就是拿着科研经费拿着美国人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满世界一个人测定数据,再对照遥感地图推算得出结论。这样的研究意义不大,科学性极差。早在2009年已经有学者对其一个人搞世界旅游一样的丈量江河研究提出了质疑。参见《对刘少创的再质疑》。
第二,刘少创虽然号称“中科院遥感所研究员”,但他的学术论文极少,所谓研究成果不过是耸人听闻的新闻报道和个人探险传奇纪实通讯,只是个人炒作而已,毫无科学价值。
第三,刘少创关于“淮河源头在嵩县”的结论是哗众取宠之论,目的不外乎抢网民的眼球,大搞个人炒作。需要提醒这个探险爱好者的是,淮河源头桐柏山海拔一千多米,与长江黄河的源头位于人迹罕至的高原冰山截然不同,谁都可以一探究竟。而且,作为内陆大河,淮河源头不单单是一个地理问题,更是一个历史文化课题,而建于桐柏山下淮河源头的淮渎庙,自秦代以来历代遣使祭淮不断,已经成为淮河源的历史文化坐标。这不是探险爱好者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能更改的。
第四,由此引发一点感想:当下中国,一些研究人员不甘心坐学术研究的冷板凳进行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反而急功近利热衷于标新立异炒概念抢占传媒版面和眼球,这是非常恶劣的浮躁心态,不但会毒化严谨科学的研究氛围,自己也注定搞不出货真价值的研究成果。作为中科院的一个科学研究机构,我希望遥感所多做对社会真正有用的研究,而不是去哗众取地宠搞学术泡沫。刘少创的所谓研究根本不值分析,打住。现将甘老师关于淮源的历史文化的文章转发如下,请大家参考。
淮渎庙:淮河源的历史文化坐标
甘心田
千里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淮河镇桐柏山,处在长江和黄河之间,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分界线。淮河是内陆大河,源头桐柏山海拔一千多米,与长江黄河的源头位于人迹罕至的高原冰山截然不同,谁都可以一探究竟。“禹导淮自桐柏”(《史记•夏本纪》),自秦朝开始,历代帝皇遣使祭淮不断,源头问题根本毫无疑问。但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最近竟然有探险爱好者用精度很低的GPS定位和时髦的遥感技术,炮制出“淮河源头在嵩县”的耸人听闻之论,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作为内陆大河,淮河源头不单单是一个地理问题,更是一个历史文化课题,而建于桐柏山下淮河源头的淮渎庙,就是淮河源的历史文化坐标,这不是一些探险爱好者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能更改的。现将淮渎庙的历史文化介绍如下。
淮渎庙的变迁
据《资治通鉴》载,最早的淮渎庙(又称淮渎祠、淮源庙),立于桐柏山主峰胎簪山东北麓的固庙村。《乾隆桐柏县志》载:
“唐虞三代,四渎视诸候。”《史记•封禅书》载:“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最具体的记载当数元朝至正四年前翰林待制吴炳《重书桐柏淮渎庙隶字碑》:“汉恒帝延熹六年(公元163年)正月八日,南阳太守中山卢奴君立淮庙二碑于桐柏西南三十里。”庙宇有“石兽表道,灵龟十四。”《水经》亦载:
淮渎“庙前有碑,为郭苞立,又二碑,延熹中守令所造。”
综上,秦汉已建立淮渎庙,乃考之有据。至于淮渎庙因何迁移,亦是脉络清晰,有文字可依。《乾隆桐柏县志》载,宋太祖年间,“遣使临视”淮源,因固庙“地方湫隘,渊流阻洳”,朝廷遣臣前来祭祀交通不便,移淮渎庙于“群山峙前,长淮环后”的桐柏县城东隅。从此,胎簪山下的淮渎庙旧址被称为故庙,固庙村还有淮源井一眼,神话传说,大禹治水曾锁蛟于此井中。1982 年国家淮委指定专人专款于此建淮源展览馆,现已初具规模。
立庙的历史价值
据《史记•夏本纪》载:“禹导淮自桐柏。”历代治国帝王,都力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但他们囿于历史的局限性,迷信自然界的威力,因此,自中古至清朝,祭祀名山大川,寄水利希望于神灵庇佑,几乎成了帝王治下必不可少的大事,淮渎庙应运而生。
笔者谨据《雍正河南通志》、《大清一统志》等史料摘记,从汉延熹六年至清乾隆十七年,历代帝王祭淮达六十三次。这在中州大地诚谓蔚为壮观的历史遗迹了。但由于个中年代旷久,史笔遗漏在所难免,秦、汉、晋、隋、唐、宋的祭淮圣旨想必数目同样浩繁,据《乾隆桐柏县志》载:“国(清)朝祭(淮)文凡碑字残缺剥蚀者从阙不载”,可见前朝祭淮文失落很多。
历代帝王视桐柏淮渎庙为吉祥祈福之圣地,皇帝祈雨以求丰年派使臣常来祭淮。皇帝诞生长子,边疆将帅凯旋诸类喜庆事宜,均来淮源拜谒。康熙五十和六十大寿,先后特遣翰林学士与兵部待郎风尘仆仆前来祭淮,以求延年益寿。朝廷命官车载轿行桐柏山野草县,其礼仪之隆重可想而知。若有幸能从国内外馆存家藏善本中搜集到历代帝王们的全部祭淮资料,从考察古代风物人情、自然演变等角度瞩目,请二月河、周大新、柳建伟等大手笔创作成纪录片或电视剧,对当代和将来研究淮河水利事业,委实具有难能可贵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淮渎庙规模述略
《嘉庆南阳府志》载“自开宝中移淮渎庙三十余年后,至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圣旨光大庙宇,大兴土木,令翰林画工起草工程图,定八作大匠负责营缮,征发唐、邓、许、颖四州屯兵来桐柏修庙。朝奉大夫、赐紫金鱼袋路振奉旨撰文勒石。”可见当时气象之盛。《桐柏县志》载,经历代兵乱至明宣德二年“修补正殿寝殿等处共八十七间,其余香殿碑楼等房共四百三十九间
又据康熙三十五年田雯记:淮渎庙“在县东一里,制如柏梁,温室华宇修整。檐前四柱采八风之黑色,以火齐饰之神严轩冕之容。左列玉罄,右陈龟轮……庙有汉柏六。汉碑一,延熹六年立,剥落欲尽。石门神二,文即奇古,隶书绝工,惜存其半。又铁狮二,盖唐物也。余多宋元碑,不可卒读。”《中国名胜大词典》亦载: “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淮渎庙铸一对铁华表,上部及基座饰俊秀朴实的莲花。”“元天历二年,铸一对铁狮子,制作精美,造型奇特,栩栩如生,是元代冶铸精品。”仅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 年)至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先后九次大修淮渎庙宇。
淮渎庙汉柏试探
对淮渎庙的汉柏,史书记载颇雅。《嘉庆南阳府志》载:“淮源庙有汉柏六株,其一有跟斗凤翅鹳嘴玉柱诸名。”康熙《桐柏县志》记述: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春,因雷电触及“淮渎庙汉柏焚,香闻数里。”清贡燧《谒淮渎庙》描绘:“铁狮当伏马,怪柏学飞龙。鹤唱千岩绿,鹃啼五夜红。”可见前人对淮渎庙古柏印象之深。
淮渎庙迁移,汉植柏树,应在城西三十里淮渎故庙才翔实合理。但前人著史倾注心血良苦,断少虚构不实之语。尊重古籍,乃后人严肃缜密修史的起码文德。以上史志皆证城东北隅淮渎庙植有汉柏,肯定是移庙前所植了。宋代移庙,是因为桐柏县城东北隅地域寥廓,前列山雄峙,后淮水捧绕,土壤深厚。宋前大略亦非等闲之地,是否建有庙宇,尚无史料可考。汉时曾于此种植柏树,当在可能之中。
如今,淮渎庙为桐柏县高中所在地,书香宜人的校舍之中,健在两棵古柏,一棵在第二进院路西,一棵在第三进院路东,皆胸经丈围,且枝桠遒劲,茂盛葱茏,其古风神韵与县城文化馆(古文庙)的两棵虬龙古柏交相成趣,更壮桐柏古山城风威。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