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诗评的视野与向度:评丘河评论集《诗意的批评》

标签:
陈立红诗歌评论丘河文化 |
分类: 文学评论 |
说明:收到青年诗人丘河寄来评论集《诗意的批评》,去年写他的文章《青年诗评的视野与向度》被编为序言。诗是寂寞的事业,诗歌批评则是更加寂寞的事业。特发此文,向他表示祝贺!
青年诗评的视野与向度
——评丘河《对话与批评》及其他
陈立红
认识80后诗人丘河首先是从他的诗歌评论开始的。他今年26岁,虽然很年轻,但老成持重的诗评文风、良好的古典诗论素养和比较准确的概括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去年10月,二十多年未见的开封诗友徐根泰来北京打工,我们相约在正义路见面叙谈,非常高兴。在帮根泰更新博客时他向我介绍了80后诗人丘河,还找到了他写根泰的诗歌评论《近民歌体写作与诗歌精神》,我看后非常吃惊。这确实是一篇精彩的评论,对徐根泰诗歌类型和特点的概括分析非常到位,颇见才华,于是就记住了丘河。后来,我把自己新出的诗集《现实的背影》寄他一本,他读后写了一篇评论《人文风骨与现实精神》,文思敏捷,分析深入,再次印证了我的判断:丘河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期待的80后诗评家。
最近收到丘河的评论集《对话与批评》,阅读之后,对他的诗歌批评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这本书分上中下三个部分,由诗歌理论观点阐发和诗人个案评析(分省内和省外)组成。“上篇”部分重点论述了“原创式诗歌批评”、“中原诗群的集体突围”和“打工诗歌历史与现状”。“中篇”部分分别评述了青年诗人晓辉、何真宗、张守刚、唐以洪、原散羊、雷雯霈、雪马和马列福的诗歌创作。因丘河是河南民权人,对家乡诗人更为关注,“下篇”即为河南籍诗人专辑,主要对赵福治、陈立红、徐根泰、周克冉、梦阳、杨润峰、马东旭、董非、丁东亚、周英、秦海涛、平湖秋月、史芳娜和“河南当代女性诗歌”创作进行了扫描和评析。若按诗歌作品的特征来区分,则重点分析了打工诗歌、80后写作和女性写作等类型。评论集涉及诗人众多,内容丰富,分析细致深入,读来很有启发。
老成持重的诗评文风,使丘河的评论在80后诗人中凸现出更趋成熟的文采。一般而言,青年诗人写评论文章,因受学识、技巧、阅历和情绪的影响,文字比较容易出现轻浮夸张的问题,有的甚至故弄玄虚,让人看了哑然失笑。而丘河的评论却没有这些问题,显现出超越本人年龄阶段的老成平实,令人欣喜。文风并不单单是指评论的语言风格问题,而是作者学识、修养和视野的集中体现。与一般评论家评论诗作时高高在上自鸣得意不同,丘河非常谦虚地把自己定位在“读者”的角度。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同时也是诗人的缘故,深知诗人创作的艰辛和苦心孤诣,作品都希望找到真正的知音。丘河说,“我坚信这部作品的面世除了衡量作为读者的我的称职与否,并无其他特殊意义。……我尽可能选择那些自认为值得分析的,应该予以解读的,或者理应得到读者关注、应该为读者发现的,抑或是诗人比较突出的、已经形成风格的,再就是我个人觉得应该予以讨论和批评的点或面,给予我个人的解读。……相对于严肃的理论研究,我更愿回归作品的原始与原创以及文本的多样性。”客观地讲,诗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其艺术水准确实有高低之分。但诗人创作作品的心理和苦心孤诣,应该都是一样的,值得评论家和读者尊重。作为批评者,耐心地帮助作者分析作品的得失与经验,这才是具有建设性的工作,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我想这就是丘河发现的创作秘密,他以“读者”的角度来评论分析诗歌创作规律,这种扑下身子的低的姿态,可能是观察诗歌内核秘密的崭新向度。因为过去的新诗批评大都是以专家和研究者的角度进行的,诗评家缺乏诗歌创作的真实体验,他们的批评往往是隔靴挠痒,令诗人难以信服。
良好的古典诗论素养,使丘河的新诗评论具有较强的文脉厚度。从《诗经》到楚辞,再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古代诗歌成就卓著,是五千年中华文化非常核心的部分,它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是中国人艺术理想、审美特征、欣赏趣味和人文精神的诗意化、艺术化体现。与此同时,也形成了独具汉语特色的古典诗论传统。但在新诗及评论领域,由于深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对古典诗词及诗论的学习和借鉴,在青年诗人这里已经难以为继。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遗憾。鉴于此,丘河提出建设“原创式诗歌批评”的理念,希望在传统诗论与西方文论之间开辟一条新的诗评道路。他指出,“原创式诗歌批评就是针对诗歌文本而进行的细读、思索和感发的行为,是以读者的、大众的身份,以平和的、对话交流的姿态对诗歌文本进行的真切的、触动式的赏读与体验,是真正意义上诗歌创作的延续与再创作,是灵感的诗意加工和灵魂的激情碰撞,而不是学院专家式的坐而论道的理论批评与论文写作。”
这是颇有远见值得探索的。如果没有比较良好的古典诗论素养,是很难进行如此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提出独特创见的。中国新诗诞生90多年来,正在形成新的诗歌传统,一种不同于古典诗词的崭新的汉语新诗意也正在生成。但遗憾的是,新诗评论和理论建树却一直操持的还是西方的话语。如果“原创式诗歌批评”能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那将是一个新的突破。
比较准确的概括分析,使丘河的诗歌评论显现出开阔的理论视野。综观全书可以发现,丘河善于对诗人创作、诗集或诗歌现象进行全方位的总体概括,并进行深入分析。如对开封诗人徐根泰诗歌的评论,以“近民歌体”创作来概括,即是非常到位的精辟论述,对徐根泰诗歌创作的形态、意义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他的诗歌“富于生活气息,既明快流畅、巧如细水,又不失平易与真淳。既有新诗形象,又带有民歌风味。虽不是那样精炼娴熟,却别有一番情趣,人人可读,人人可懂;虽不能谱曲吟唱,但也适宜闲暇哼上几语。”同时还指出了民歌体诗歌创作所面临的时代的困境,“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新诗的创作实践上,民歌体似乎都不大可能成为新诗发展的主流。随着社会的工业化进程、诗歌的多元化趋势、写作的个体性回归,民歌体赖以存活的土壤似乎正渐趋贫瘠,甚至有淡出之势。”这是非常客观的。在对本人诗集《现实的背影》的评论中,丘河以“人文风骨与现实精神”来概括,指出“陈立红即是这样一位既忠于个人情感又不出离社会群体意识和公共精神的诗人。……陈立红的诗是长了翅膀的现实主义之歌,是具有人文风骨的灵性之作。……从他的诗歌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直面现实的批判意识、‘怨而爱’的悲悯情怀,还可以看到其出入历史的人生慨叹和仰观宇宙淡定后的哲思。”这样的分析和理解让我非常感动,虽然我比丘河年长20岁,但诗心相通大有知音之感。在对诗歌现象的概括和分析中,丘河对“打工诗歌”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关注,对打工诗歌的历史与现状、打工诗人的生存境遇、打工诗歌的价值与意义以及打工诗歌理论建树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现象描述和概述分析,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作为80后青年诗人,丘河的诗歌评论已经具有相当的理论功力,只要继续努力,持之以恒,不断研究新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相信他能成长为一位颇有个性的批评家。但面对严峻的现实生活和复杂的新诗发展环境,丘河的新诗批评道路也面临很多莫名的障碍。从诗评文本的角度而言,丘河的批评还需进一步提高文体意识或结构意识。结构是理论文章的基本特性,不能过于随意,要用好的结构规划文章的基本框架。要注意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重要段落的开始要先亮出论点,然后进行论证、引证并分析。这样才便于读者阅读和把握。从诗评理论的角度来看,丘河倡导“原创式诗歌批评”是具有开拓意义的,但对这一批评样式的理论框架、批评方法与模式尚未真正建立,还需进行大量的基础性研究。本书所收评论几乎全部都是全局性的概括论述,缺少针对单篇作品的个案分析,而这恰恰是最考验诗评家理论功力的地方。这是丘河今后需要注意的。另外,对诗歌语言发展出现的新动向——即从“抒情性”向“叙事性”的重大转变,要给予高度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因为这是新诗90多年来一个质的飞跃。与古典诗歌迥然不同的汉语新的诗意特质正蕴含其中,昭示着汉语新诗未来的发展方向。从现实生活的层面,丘河与很多颇有才华的青年诗人一样,也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严酷现实的沉重挤压,在生存的夹缝中守护着心中的诗歌的火苗。如果有一个研究诗歌的环境,那将大大加快他的成长和成熟速度。
关心青年诗人的成长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为诗歌是最具原创精神的作品,是各种创意文化和产品的源头活水。一个只崇拜金钱不尊重诗人的时代,是没有诗意没有人性的野蛮时代,必然难以长久。在国家致力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要战略、创意文化被当作新兴重要产业的当下,用青春和心血创造新诗意的青年诗人,他们的创作和成长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我们期待着。诗神期待着。
(2011-11-15)
附录:
丘河《订书声明》
1、购书后认为内容垃圾、不值一读者,可将书扔掉,并全额退返书款。
2、原则上概不签名,如需要请提前告知。
3、订购者可选择以下方式:
【本书介绍】
本书是一部以80后视角完成的诗歌评论集,有诗评家苗雨时教授、诗评家陈立红作序,部分文章已在《北美枫》、《中国诗歌在线》、《诗潮》、《作家村》等刊发。本书包含理论观点、个例评析两部分,分上中下三篇,涉及打工诗歌、80后写作、女性写作等多个类型。书中评论涉及意象、意境、情感、语言、内容、韵律、心理、结构、风格、现象、手法、禅理、神性、精神、责任、功能、标准、风骨、状态、生态等多个角度。全书多视角、多维度把握,理论与赏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力图追求诗意、个性、原创式批评,即既是赏析式阅读,又是批评式阅读。(说明:之前《诗意的批评》为自印留存本,但未能留住,故重新增删整理,正式出版此书。)
目
原创式诗评的理念与实践
——读丘河诗评集《对话与批评》(序一)…………………(001)
青年诗评的视野与向度
——评丘河《对话与批评》及其他(序二)………………(006)
上
原创式诗歌批评
——当代汉诗批评的康庄大道………………………………(002)
路上,打工文学进行时
——一种真实的状态…………………………………………(007)
当代诗坛的一面镜子
——“打工诗歌”片论………………………………………(010)
中
一种境界,两种风情
——禅韵中的晓辉诗歌………………………………………(048)
写作责任与底层和谐
——走近何真宗《温暖的城市》……………………………(053)
原生态的生活供词
——一个人的精神领地………………………………………(061)
在低处思考的陀螺
——唐以洪及其诗歌印象……………………………………(068)
痛并快乐着的诗歌之路
——从雨晓荷式情书看打工诗歌中的爱情…………………(074)
草原上的那系之歌
——原散羊及其神性写作……………………………………(082)
从个体意象到诗人意象
——对话雷雯霈诗歌灵魂……………………………………(087)
用最少的翅膀飞翔
——雪马先锋诗歌印象………………………………………(096)
下
禅道与灵魂的守望
——赵福治及其诗歌印象……………………………………(104)
人文风骨与现实精神
——解读陈立红“现实的背影”……………………………(108)
无障碍诗写及其创作实践
——对话《李清联无障碍诗写点评本》……………………(115)
近民歌体写作与诗歌精神
——兼评徐根泰的诗…………………………………………(126)
默然的湖畔行者
——乡土赤子周克冉…………………………………………(133)
韵律中的婉约清吟
——梦阳诗歌漫语……………………………………………(137)
木易沉香诗歌的境界之美
——读诗集《暗香不尽春未央》……………………………(141)
低音区的游走与疼痛
——去往朝圣的马东旭及其诗歌……………………………(148)
寻找诗意的言说
——河南当代女性诗歌漫谈…………………………………(159)
一个人的“四季沐歌”
——三读《周英诗选》………………………………………(169)
回忆与逃离中的诗歌宣泄
——兼评平湖秋月的情诗……………………………………(175)
后记
以读者的名义…………………………………………………(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