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诗歌双年奖”和陈先发能走多远
(2011-12-17 16:26:51)
标签:
陈立红诗评陈先发诗歌评论文化 |
分类: 文学评论 |
这两天,一个名为“海南岛诗歌双年奖”、奖金为8万元的奖项揭晓,引起诗坛一阵骚动。在网上一向以犀利、尖锐著称横扫大部分诗歌写作的诗评家鹰之,对获得此奖的安徽诗人陈先发却赞赏有加,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其实,我对你放唱罢我登台自封式泛滥的民间诗歌评奖,早已见怪不怪,对这个模仿画展说法的“双年奖”也做如是观。当下诗坛寂寞,诗人、诗评家再加上商人合谋搞个奖项出来制造点动静玩玩,我表示理解和同情。
闲话少叙,先看“授奖词”:“出生于安徽桐城的陈先发,致力于追求古典传统与现代精神的深刻融合,致力于追求本土基因上的汉诗现代性。他在以古观今和以今发古的双重维度上不断拓展着诗的疆土。因此,他的诗体现出多重性,既是古雅的,典丽的;又是现代的,繁复的,是一种深烙着地域性格、民族色彩和现代性气质的艺术样式。陈先发诗歌在形式建构上也颇有特色,采取了多褶皱构建句式与段式的艺术手段,常常显得风姿绰约,饶有趣味。对于遏制当代诗歌写作日益口水化和直白化的不良趋势来说,陈先发的诗歌提供了一种极有价值和意义的写作范例。鉴于以上原因,海南岛诗歌双年奖(2010——2011)特授予陈先发先生。”如果读者朋友觉得这种描述过于堂皇和“学术化”,我可以给大家翻译一下:陈先发的诗歌创作继承古典诗歌传统,融合经验叙事技巧,挖掘现代精神与诗意,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越与反穿越,表达当代人的精神苦闷和忧郁,具有比较鲜明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和时尚的现代性。
再看陈先发的简介:1967年10月生于安徽桐城。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分配到新华社安徽分社工作,2002年获第二届“新华社十佳记者”称号,现任新华社安徽分社常务副总编。长期从事农村、粮食、淮河灾难史等问题研究,发表大量社会经济文化报道与著述。文学著有诗集《春天的死亡之书》(1994年)、《前世》(2005年)、诗集《写碑之心》(2011年)及长篇小说《拉魂腔》(2006年)等。诗歌主张:“本土性在当代”与“诗哲学”。诗歌创作曾获“十月诗歌奖”、“十月文学奖”、“1986年—2006年中国十大新锐诗人”、“2008年中国年度诗人”、“1998年至2008年中国十大影响力诗人”等数十种。2004年参加《诗刊》第20届青春诗会。作品被译成英、法、俄、西班牙、希腊等多种文字传播。据《新安晚报》报道:“得知获奖消息时,陈先发表示,将捐出该奖及近年部分版税和稿酬,帮助大别山库区贫困学校建设校舍。”这个简介是我根据网上资料重新编辑的,绝对独此一份。网上的诗人简介都过于简单,缺乏诗人的社会背景,那样的简介等于废话。而其本人博客的简介只有“陈先发(1967年10月——)。现居合肥”,则有刻意隐藏履历的嫌疑,也不足取。
了解了诗人背影,再看鹰之先生的评论:“在陈先发拿下第一个八万元的海南岛诗歌双年奖之后,谢冕老先生常挂在嘴边的,‘朦胧诗之后,现代诗一是缺乏艺术追求,二是缺少社会担当’的谵语是否该结束了?!”鹰之认为陈先发的诗歌“延续了‘北岛们’批判现实主义的香火;‘有句有篇’,传世根本;中国的‘深度意象’诗人与诺奖遥相呼应。”进而指出“陈先发无疑是个例外!他始终以一个‘反时者’形象而存在,诸如《暴雨频来》《新割草机》《秩序的顶点》《再读〈资本论〉札记》《街头怒汉》《口腔医院》等都可堪称批判现实主义力作,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几十年之后它们的真正价值才可得到彰显。”评价很高,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之前我对鹰之评论的犀利、尖锐很有感觉,因此看到鹰之大加赞赏,便找到陈先发的博客读了他的诗作和一些评论。但在我看来,陈先发的诗歌创作并未超越知识分子写作的偏狭与桎梏,只是在嬉皮士式的口语化与沾沾自喜的个人经验叙事之间,开辟了一条解构传统、迎合西方的折中道路。他的“现实性”是伪现实,或者说是停留在对20世纪80代年以前的历史或曰现实的反讽之中。他对“现实”的批判仍然停留在后朦胧诗阶段,与当下真正的现实还差十万八千里。他以词语的方式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越与反穿越,表达的只是一小部分知识分子——或者叫“小资”的精神苦闷和忧郁,蝴蝶的前世今生,就像舞台的轰轰烈烈,谢幕关灯之后,也不过是蝴蝶照水的小景或者茶杯里的风波而已。文人,或者知识分子,顾影自怜,只是梳理羽毛的一种方式,与现实关照和人文情怀没有关系。
因此,从现实性的角度而言,与中短篇小说所揭示的现实相比,当下的诗歌创作非但没有先锋性、先验性,反而十分落后。诗人们躲在自己的书斋里颠三倒四摆弄词组词语,叙述浮光掠影的旅途风光、灯红酒绿的唱和交际、肤浅庸俗的小资感怀,看着真真假假的网络新闻发发牢骚苦闷……如此而已,而对金融资本垄断、过度市场化对当下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迫、压榨——当下中国最大、最惨的社会现实,却置若罔闻,甚至还欢呼雀跃,这样的文学创作,谁能说它反映了现实并具有现实性?!如果诗人真的想有大的建树,那就必须超越个人的偏见与好恶,真正以人民、人类的情怀为依归。
限于精力和时间,我对陈先发作品所存在的问题,不再进行文本分析,只是把我的阅读印象记录于此,以供有心人参考。希望陈先发不要在意自己的职业身份,相反要利用身份的便利条件,从历史的关照中抽身,真正关注当下的现实,写下经得起现实和历史拷问的诗史或者史诗。虽然我对层出不穷泡沫泛滥的诗歌评奖已无敬意,但对“海南岛诗歌双年奖”还是乐观其成,只是希望它不要再搞锦上添花。“海南岛诗歌双年奖”的评选和陈先发的诗歌创作究竟能走多远,让我们拭目以待,或者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