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潇评论:现实的自省与超越-评现实的背影

标签:
诗歌评论雪潇陈立红博客诗集现实文化 |
分类: 诗集《现实的背影》 |
说明:3月31日出版的《南阳日报》“白河”文学副刊,在头条位置发表了诗评家雪潇的评论,对诗集《现实的背影》进行评析和解读。感谢雪潇先生和南阳日报白河副刊的关注。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评陈立红诗集《现实的背影》
文/雪潇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诗歌是他不断绽放的生命之花,诗集是他一年一度的生命之果。在这个意义上,我要真诚地祝贺陈立红先生,在继《文明的呼唤》之后,又出版了第二部诗集《现实的背影》。作为国内首部个人博客诗集,这无疑是中国网络诗歌的重要收获——在这个放逐情感、人们玩着“心不跳”的年代里,我阅读到了这些“心跳”的诗;在这个解构崇高、人们“积极向下”的年代里,我阅读到了这些“积极向上”的诗篇,我感到了一种提升的力量。这是现实的自省与超越。
陈立红是“敏”于感受、“锐”于思考的诗人。面对坚硬的现实和匆忙的时代,在纷繁复杂的事物面前,他总能迅速地作出反应,迅速地表达自己即时的愤怒与敏捷的思考,而且富有深度与力度,直指“被物欲喧嚣的时尚文化所遮蔽的人类生存的真相”(《自序》)。他的诗歌有时是如泣如诉的低语,倾诉,有时是众山之上的孤独预言,宣言。不管是描写失败还是灾难,他的作品总是充盈着自省和超越的力量,总能在最失望处看到希望,“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除了金钱,我们还有爱和亲人”(《用诗歌写一份寻人启事》)。这是抵抗物质挤压、超越现实樊篱的最后办法。
陈立红有一颗悲悯万物的心灵,这让他的诗歌四处悲欣奔涌。《人类在黑暗中穿行》、《平安夜好像危机四伏》、《23岁河南人在北京地铁跳轨自杀》……不胜枚举的扬善诗篇——同时也是惩恶诗章,无不出自他那颗嫉恶如仇的悲悯之心。他在《六十六岁的老泪纵横不止》中为国务院总理悲民老泪而感动不已,他那颗悲悯之心也获得了人们普遍的敬重:“思善励行”、“你的心好”,就是缘于陈立红悲悯之心最好的描述;“护持真理与正义、张扬人道与善良”,也就是人们对陈立红悲悯之诗公认的评论。让世间众生离苦得乐,这种愿望,无疑是一种大愿,宏愿。让人间“拆掉心灵的篱笆,文化的偏见”(《柏林墙倒了吗》),这颗心,又显然是一颗大我之心,世界之心。
陈立红有一双灵慧的诗歌之眼,这让他的诗歌充满灵动睿智。他看到杜甫的草堂是“一块鲜艳的补丁/我不知它能否缝合历史深处的伤疤/能否抚平后代文人心灵的隐痛”(《拜谒杜甫草堂》),他“透过残缺,看到了坚强/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和尊严”,他看到梁启超墓,感到“心中的呐喊火一样燃烧”(《梁启超饮下的冰》),他看到“虎狼统治世界,资本的牙齿/市场的利爪,银行的剃刀/啃完了鲜血淋淋的良知和道德/金钱,权力,法律的骨头滚满地球的角落”(《虎狼统治的世界》)……这是现实的真实面目,严峻,残酷,令人战栗。当然,陈立红诗中也不乏草根气息的温情意象:“久违的身影,熟悉的叶子令人感动/让我想起少年的带露的早晨,艾叶婆娑/艾香四溢,萦绕田畴,老屋,飘出诗经”(《在互联网上找到乡下的艾蒿》);“泪是透明的血液,我看见自己的心灵和尊严/已经决堤,泪光中的北京一片汪洋”(《为谁而哭》)。独特的意象,是诗歌之眼真正伟大的发现。
陈立红有自己的诗学主张,这使他的作品拥有思想深度。在单篇作品中,讲究进入诗歌的角度,以及结构、语言、意象和抵达的深度。在诗集编排中,追求整体性和全局观,单看诗集的辑名《物质的明与暗》《精神的高与低》《灵魂的升与降》,即可窥见诗人不同寻常之处。因此,对于陈立红今后的创作,我们有理由寄予更大的想象。
(作者系甘肃天水师范学院教授,诗评家,出版有《现代诗歌创作论》《百年新诗百篇导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