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子萱:灵魂深处的呐喊-评陈立红诗集《现实的背影》

(2010-11-09 13:09:50)
标签:

杨子萱

评论

陈立红

诗集

现实的背影

灵魂

呐喊

文化

分类: 诗集《现实的背影》


灵魂深处的呐喊

——评陈立红诗集《现实的背影》

文/杨子萱

 

  陈立红是我中学的同学。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少年时代的执拗、隐忍和孤独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依然清晰如昨。这也是一个优秀诗人所具备的可贵品质。如今,过了不惑之年的他,历经了生活的艰辛和现实的无奈,身上更加具备了深厚儒雅的诗人气质和禀赋,不急不躁,不飘不浮,不功利也不张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默默地在诗歌的领地里穿行、前进。


  陈立红新近出版的诗集《现实的背影》,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诗人以博客日记的形式,承载和描述一个时代荣耀和耻辱的力作。全书分为三个章节,《物质的明与暗》《精神的高与低》《灵魂的升与降》,单从题目上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十分强烈的对比,感受到诗人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强有力的呐喊,这是作者对现实的困惑和对人类社会文明的拷问与反思。《人类在黑暗中穿行》《23岁河南人在北京地铁跳轨自杀》《透过残缺,我看到了坚强》《揭掉这张人皮你才看清世界的真相》,目光所及之处,我感觉自己已经走进了诗人心目中那一片神圣的诗歌殿堂,开始和他一起感受着这些直击现实的文字,这一曲曲直达灵魂的乐章带给读者的热情和感动、疼痛和内省。


  奥威尔说,“撇开谋生的需求不谈,我认为写作的动机主要有四种,一是纯粹的利己主义;二是审美热情;三是历史冲动,希望看到事情的本来面目,并将它们储存起来留给子孙后代;四是出于政治目地,采用政治一词的尽可能宽泛的含义。”我认为诗人之所以要写这部诗集,是因为想要揭穿某些谎言,引起人们对某些事实的关注和思考。


  陈立红《现实的背影》较之三年前出版的诗集《文明的呼唤》,内容更丰富,视野更开阔,无疑是一部坦率内省、希望揭示事物本来面目的诗集。毋容置疑,他是一位有良知的诗人,“是的,外面阳光灿烂,空气清新/我却看见古老的黑暗正在日夜蚕食现代人的良知/自私,贪婪,剥削,投机的股票,不断疯涨的高楼/正在日夜吞噬公共的土地和马路……噪音切碎内心的宁静,世界危机四伏,人类无处可逃……”(《人类在黑暗中穿行》),这些触目惊心的诗句,这些血淋淋的现实,都源于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强拆、矿难、股灾,还有不断攀升的高房价和频繁发生的贪官落马新闻,“无数无形的手正在疯狂地撕扯地球的正义”,诗人在呐喊的同时,又对未来表示迷茫,不知道“可怕的终点究竟会在哪里”。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记得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众多评论中有一句名言,“一千个人进剧场观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是诗歌本身内蕴丰厚,艺术手法高超与读者观众的审美理念各异所形成的结果。陈立红的诗歌在总体上保持了某种超脱和对形式上的关注,诗人的确做出了极大努力,作品以良知说真话,同时又使文本保持文学本能和艺术特色。这是值得赞赏的。不论什么文体,如果不扎根大地,关注时政、民生,那么写出来的作品就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要么是华而不实的章节和没有意义的句子,要么就是装饰性的形容词和空话。“2008恐怖的冬天已经来了,文品/你期待的机会是不是又一次平仓、归零……/让血腥的成功去炫耀无耻,我们只要公平正义的生活/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除了金钱,我们还有爱和亲人!”(《用诗歌写一份寻人启事》)这是诗作中关于弱势群体的句子,这关系到了诗歌的内在素质。历史并非只是滋生幸福的土壤,大凡能流传后世的伟大诗篇,都不是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为权贵豪门歌舞升平的应景之作,而恰恰是关注百姓疾苦、呼唤公平正义的合时之作。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是由中国诗歌元典《诗经》引出的典型论断。从《诗经》开始,中国古典诗歌始终贯穿着“诗言志”的主线,历代的诗论十分清晰地刻下了这条传统的印记。陈立红的诗歌就是有感而发的作品,是对生命和灵魂的一种拷问和歌唱。从他的诗歌中不难发现,他的创作都是经过深入思考的,有的作品甚至要修改十几遍,直到推敲成熟方才定稿。因此,他的作品都是深思熟虑过的结果,主题揭示深入,有新意,还有很强的结构意识,达到主题揭示与形式追求相得益彰的效果。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诗歌应是语言艺术建筑的精致结构,一首诗,必须从主题、内容、意象和构思等全方位进行精心营造,才能完成一件真正的诗歌作品。


  我曾听到一位教育工作者说过一句话:“有些诗歌,连我这个学中文的文学学士都看得一头雾水,真不知道这些诗歌究竟是写给谁看的。”我听后颇为震惊。诗歌是文学作品里最高雅的形式,如果在创作上不努力贴近普通民众,就会失去很多读者。新诗晦涩难懂,这是当今新诗读者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艾青先生早在1939年撰写的《诗论》中就强调过:“不要把诗写成谜语;不要使读者因你的表现不充分与不明确而误解是艰深。把诗写得容易使人家看懂,是诗人的义务。”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质朴是美的必要条件。”正像空气越是干净清洁,阳光便越是灿烂一样,作品越纯净,美感也就越充分,给予人类心灵的冲击也就越强烈。一个生涩难解的词汇,会破坏原本完美的作品结构。晦涩、暧昧或者故作深奥的诗作,也许只是作者本人孤芳自赏,而普通大众却难以理解,这样的作品必然受到大众读者的冷落甚至排斥。


  陈立红的诗集里完全没有这样故作深奥的句子和晦涩玄秘的意象,质朴的背后是强烈的生命直觉和深度的主题觉悟。“金钱,物质,魔鬼的面目变化多端/我不知它隐在何处,只看见一座座山压来/碾碎骨骼,血肉,思想和灵魂……/看,这是一个史前诗人,文明的/呼唤……在黑暗中/大战风车,与无处不在的魔鬼决斗,决斗”(《魔鬼无处不在纠缠不休》)。如果诗人没有了社会良知和个体内醒,就会堕落为鲁迅先生曾经斥责过的所谓“文人”了。在这首诗里,诗人面对现实的魔鬼拔剑而起,幻想自己就是与强大命运进行殊死搏斗的唐吉诃德,充满了正义的力量,充满了血性、深度和人性的光辉。意象鲜明强烈,令人过目难忘。这些都来源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超越自我的无私品格。


  陈立红在博客评论中写道:“社会环境的苦难与不幸可能是促成诗人写出名篇佳作成就诗人美名的重要契机。对此,我的信念是,只要天下太平,人民幸福,我宁愿不当诗人,不写诗。或者不写深刻的诗,只写风花雪月。”他这种闪烁着灵性、血性与充满悲悯的自述,是诗人良知和人性光辉的写照,是对诗歌繁荣而人民苦难的历史和现实的反诘,足以把时代和心灵紧紧连接在一起。


  当下,网络、广播、电视甚至手机等各种媒介的大规模扩张,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在商业化功利性的现实中低下了曾经高贵的头颅。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像陈立红和那些与他一样的诗人、作家,还能继续坚守内心的理想与信仰并身体力行地继续前行,用作品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出无声的呼唤和呐喊,这是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的。作为陈立红的同乡和同学,我有理由相信陈立红在以后的创作生涯中,会写出更多关于我们所处身其中的、正在精神层面上濒临崩溃的世界灵魂的震撼和救赎,并会取得一定的成就。因为伟大的诗神,只会眷顾那些“能真正能触及人类灵魂深处”的少数诗人。

 

  (《现实的背影》,陈立红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来源:杨子萱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