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台专访:陈立红谈博客诗集与网络诗歌(上)
(2010-09-09 19:58:40)
标签: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访陈立红博客诗集网络诗歌文化 |
分类: 诗集《现实的背影》 |
今天下午2点半,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网络文化看点”栏目录制专题访谈节目,谈博客诗集《现实的背影》编辑出版和网络诗歌发展有关情况,该栏目主持人为文燕,访谈进行了1个多小时。该节目时长为1个小时,播出频率为AM1215,FM87.9,FM104.9,去掉片花、广告等时间,实际播出时长约50分钟。这次访谈首播时间安排在9月19日下午5点至6点播出,重播时间为20日凌晨0点至1点。现把访谈提纲及谈话要点摘要发布如下。
主持人:1、中国首部个人博客诗集《现实的背影》近日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青年诗人陈立红新浪博客“现实的背影”的新诗精选,分《物质的明与暗》《精神的高与低》《灵魂的升与降》三辑。在这里,我们首先向陈先生表示祝贺,祝贺《现实的背影》和广大读者和网民见面;同时,也非常高兴陈先生能来到《网络文化看点》节目和大家共同来分享对于互联网和互联网文化的看法。陈先生,您觉得,博客诗集和其他的诗集会有不同吗?如果有的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立红:谢谢!就我个人的理解,博客诗集和传统诗集是有一些区别,主要表现在纪实性、时效性、交互性等三个方面。第一,从作品内容来说,博客诗集具有很强的纪实性,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个人生活有很大的关联,每一首作品的写作都有真实的触发点。而传统的诗歌作品,创作性的成分更大,甚至还曾出现了一种思潮,叫“纯诗”运动(指那种不带任何概念化言辞、没有教寓性内容和道德说教的诗歌)。我的主张是诗要介入现实生活,因为,现实强大而凶悍,正以物质的方式侵占人们的精神和灵魂。而诗歌的介入,是抵挡和反抗物质挤压的一种方式,一种精神释放和慰藉。已经有人在尝试运用诗歌来治疗情绪性和精神性疾病。
第二,从作品时间来说,博客诗集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也就是当下发生的事件,诗歌可以马上做出反应,像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期间出现的诗歌热潮,就是最好的例证。而诗人创作一首作品的开始时间,可以精确到分秒,这也是博客诗集的一个突出特点。
第三,从作品的反馈机制来说,博客诗集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在这里,交互性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作品在网上发布之后,网民进行评点,可以促进诗作的修改完善。另一个是,博客诗集出版后,读者阅读诗集时有可能在网上查看博客内容,形成作者与读者的二次互动,而且迅速快捷。而传统诗集的读者反馈机制却很薄弱,在加上读者处于弱势地位,即便给作者写来一封信,也很难看到作者的回复反馈。
2、您平常在创作诗歌的时候,是直接敲在电脑中还是先写在纸上再誊抄到电脑上呢?
陈:在1994年秋天以前,我写诗都是稿纸上写,在本子上写。1994年秋天以后开始接触使用电脑,在电脑上写,5年前建博客后,直接在网上写。现在已经习惯使用电脑在网上写作,在纸上写反倒没有思路了。
1995年1月,我在电脑上写了“换笔后”的第一首诗,题目叫《电脑时代》,这首诗记录了我刚刚接触和学习电脑时的情景。给大家读一下,看看当时的情况。
朗读:电脑时代
一切都是新的
屏幕比铜镜更深邃
按键鱼一样狡猾
我所熟悉的汉字
都躲到哪里去了
26个英文字母胡乱排开
指示灯绿绿的目光
看我手足无措,抓耳挠腮
五笔字型,还是双拼双音
进入,还是退出
背后阴郁的目光
难道会是古老的毕升
我回到了童年
在现代的电脑面前
一切都重新开始
犹如农民面对一块城市
笔直的马路你不能随便穿越
空空的高楼却无你立足之处
在技巧之外,白昼之外
金钱之外
是谁在仰天长叹
(1995年1月)
这首是已经收入诗集《文明的呼唤》。
3、您做诗的灵感都来源于哪里呢?互联网当中网友的帖子会是灵感的源泉之一吗?
陈:我的诗歌写作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灵感式,有灵感时马上用手机记下来,然后直接发到网上博客,方便上网时再到博客上修改。但是,灵感式创作是需要状态的,如果不在诗歌的状态,灵感就很难光顾,你不想她,思考她,她是不会不请自来的。好的灵感和佳作都是平时丰厚积累和深入思考的结果。我现在做网络工作,平时很忙,根本不可能处在诗人的状态,所以灵感创作作品比较少。第二种是纪录式,有重要的事情,特殊的日子,需要用诗歌以记录,便研究素材、找准角度进行写作。这是我目前写作最多的样式。第三种是专题式,也就是选一个专题或主题进行系列创作。因为平时工作忙,没有整块的时间,这样的创作站的比例也比较小。在诗集中,《流行音乐,四人六重奏》等几首较长的诗属于这一类。
网上帖子一般不大容易成为写诗的灵感,因为帖子内容太多,太杂,根本看不过来,真正有用的东西常常被灌水帖子淹没。但帖子容易成为写评论或杂文的灵感或触发点。
4、《现实的背影》分《物质的明与暗》《精神的高与低》《灵魂的升与降》三辑,您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如此命名的原因吗?是对生活的什么样的感受呢?
陈:对于“现实”的认识和理解,《现代汉语词典》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个名词,如考虑问题不能脱离现实;二是合乎客观情况,是个形容词,如某人很现实。但我认为这还不够,应该还有第三种定义,因为这样的定义缺乏哲学意味和人生况味。编辑《现实的背影》这部博客诗集时,我一直想以“现实的背影”为题目写一首诗,当作序诗。但比较遗憾,一直没找到触发点和象征意象,还没写出来,只写出两句“我看不清现实的面容/只看见Ta匆匆远去的背影”,这里的Ta既不是男他、女她,也不是物它,而是个拼音Ta。这就是网络用法,意味着这个“现实”既是男性的,也是女性的,更是物性,泛指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所有存在和活动。
因此,我想给“现实”再加一条解释:那就是,现实是与人类精神活动相对的一种存在及其状态,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但从后视的角度,未来的角度看,其总体趋势是动态的。所以,对于现实,如果看不到它是动态,那就不够深入。这样说,大家可能有些玄奥。可以举例说明一下,比如一座大楼刚盖起来,都觉得它坚固无比,可以抗八级地震,但是,一百年后,甚至两百年后,它的衰老该如何想象?其实,在刚刚建好的新楼旁边,往往有一堆堆废墟,这些废墟其实就是这些新楼百年之后的命运。这是说人类建造的建筑。就是在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世界,这种现实的变化、进化,每分每秒也都在进行着,只不过这个变化比交缓慢,我们没有耐心和精力蹲下来仔细观察罢了。好在现在科技发达,电影电视中的慢镜头和快镜头已经作了很好很形象的解释。
正是基于这些思考,我把诗集分成《物质的明与暗》《精神的高与低》《灵魂的升与降》三辑,意在凸现在当今世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裹挟下,物质与精神和灵魂已经并驾齐驱,甚至可以说,物质已经占据优势地位,开始严重挤压人类的精神世界,侵蚀人们的灵魂。这是令人忧虑的。人一旦沦为物质的奴隶,变态和疯狂就很难避免,因为物质无穷尽,贪欲无穷尽。如果追逐物质的过程变成贪婪和掠夺,其精神和灵魂的丧失也就无法避免。
人生就像一杯鸡尾酒,里面装着物质、精神和灵魂。物质比较重,在最下层,占半杯,是基础;精神比较轻,在中间,占4/10杯;灵魂更轻,占1/10杯,只有薄薄的一层覆盖在最上面。如果物质的下半杯稍一膨胀,精神和灵魂就会动荡不安,甚至溢出杯外。具体来说,《物质的明与暗》,辑名凸现的是物质的强烈质感,同时,隐喻要警惕物质世界的阴暗面,这往往是坏的力量滋生的环境。这一辑作品的内容大都是现实题材。《精神的高与低》,辑名凸现的是精神追求有高有低,隐喻要追求高的精神境界,防止精神境界在物质面前慢慢降低。这一辑作品主要是与古人、名人的对话和倾诉,书写对高尚精神的向往和倾慕,也对包含永恒精神的高尚事物进行歌咏。人物题材作品主要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陶渊明、曹雪芹、梁启超、鲁迅和朦胧代表诗人顾城等。《灵魂的升与降》,辑名凸现的是,灵魂在现实世界面临升与降的困境。如果说,前两集作品注重群体描述,那么本辑作品则侧重从单个人的现实境遇,来书写其精神状态和灵魂诉求。作品表达方式一半是我个人自传性的个人视角,一半是外在的旁观视角,相当于现在企业管理上的案例分析。
5、诗集透过匆忙繁复的生活表象,以诗性的目光探究现实的本质与内蕴,表达了一个中国诗人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对世界发展的看法和拷问,在互联网年代,很多东西都是快餐式的,那么,您如何做到了透过生活表象观察本质与内涵?
陈:作为一个中国诗人,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对世界发展发表看法,这个我可以做到,广大网民也可以做到,大家每天写博客,其实就是在发表看法。只不过看法的角度、深度不同罢了。但因为诗歌的影响越来越小,我本人的影响也非常有限,所以这种发表看法其实是自说自话。但是,我是这么认为的,不能因为影响小就不发表意见。或者说,作为一个中国诗人,都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个性。
关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只是我的一种愿望,或者追求。面对如此复杂迅猛的现实,想看透TA确实很难。在上面一个问题中,我讲了诗集命名的思考。应该说已经间接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世界的核心道理并不多,也不复杂。现实和社会的复杂是人为造成的,20世纪以来,光出现的新学科就有几十种。就拿出书来说,原来一般是32开,现在普遍是16开,而且越印越厚,拿都拿不动,你叫读者怎么阅读?为啥会出算这种情况?因为现在正处在以多为美的时代,而不是以精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