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诗刊》下半月刊2010年第3期“诗刊大讲堂”文章

(2010-04-23 15:55:56)
标签:

转载

分类: 佳作推荐

 

现代诗歌言说模块的形成:“留空”、“提行”与“分节”

(其中红色标示者是《诗刊》在发表的时候删除了的部分

 

现代诗歌写作外在形式的处理手段,最主要的,是“分行”——即本文所称的“提行”。但同时还有两个手段也比较重要,一个是“留空”,一个是“分节”。

 

一、留空

 

留空,即空一格,简称“空”,指在一个诗行的内部,用空一格的语言处理方式来表示语意的一个较小离断,它是中国现代新诗形式的一大特征,是古典诗歌表现于听觉的“顿”的视觉化呈现,是一种诗歌语言的进步。如穆木天《苍白的钟声》:

 

苍白的 钟声 衰腐的 朦胧

流散 玲珑 苍凉的 蒙蒙的 谷中

——衰草 千重 万重

 

这首诗创造的钟声效应,固有音韵(“eng”、“ong”)的原因,但也与诗行内的空白即留空所产生的停顿效果密不可分。要理解现代新诗里的“空”,先得理解诗行内部语意的离断。诗歌的艺术,表现在它的行列处理上,是停顿的艺术,也是离断的艺术。其诗行内部的语意离断,有三个基本的表达方式。

1、诗行内部语意离断的第一个方式,是“意断而形连”。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其文本事实虽然是字字相连的,但是诗人的诗思事实无疑有如下的离断意念: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再如下面李白《古风》中句,如果使用空格,则会排列为:

 

霜被  群物秋

风飘  大荒寒

 

其文本事实上却是:

 

霜被群物秋,

风飘大荒寒。

 

其中使用的离断方式,就是“意断而形连”的“顿”,它的表现,就是朗读时语音的慢拖与停顿。这种诗歌行内的语意离断,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只能用声音(听觉)来感知而不能用目光(视觉)来感知。而在中国现代诗歌里,由于空格的使用,就可以从视觉上直观地把需要让读者注意的停顿通过空格表现出来。这样,“意断而形连”,也就变成了“意断形也断”。

2、诗行内部语意离断的第二个方式,是用逗号或句号表示离断。如:

 

风乍起,吹骤起一池春水。

 

再如史蒂文斯《坛子的轶事》中句:

 

我把一只坛放在田纳西,

它是圆的,置在山巅。

 

王力先生在其《现代诗律学》中讲到西洋古代的十二音诗时,提到了一个“诗逗”的概念,说:“所谓‘诗逗’,有时是用逗号的,有时不用逗号,但因意义上的关系,到那里也可以略顿一顿。”(王力《现代诗律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诗逗”的概念基本上可以表示以上两种离断,但是显然不能表示中间用句号的离断,所以这种称呼应该废止。在现代诗歌中,标点符号的运用与否,人们并无统一的认识与约定,所以存在着以下三种情况:

(1)  完全不用

其理由,正如传真先生之所言:“诗在句子需要承续的地方而不承续,诗截断了语言之流,使语言表达之‘线’成了表达之‘段’。于是,诗的基础表达单位不再是句子,而变成了‘行’。因为句子的概念在诗中消失,标点符号的停顿作用在诗的创作中显得多余,无标点的诗便成了诗的一种必然甚至成了一种时尚。”(传真《诗行研究》,《写作》2004年第13期)

(2)只在诗行内部使用

此即上述诗行内部语意离断的第二个方式,即是用逗号或句号表示离断。

(3)  完全使用

既在诗行内部使用,如上第二种情况,也在诗行的末尾使用。如海子《十四行:夜晚的月亮》最后一节:

 

我仿佛

一口祖先们

向后代挖掘的井。

一切不幸都源于我幽深而神秘的水。

 

3、诗行内部离断的第三个方式,就是直接用空一格来表示离断

逗号或句号及其他标点符号固为表示停顿之符号,然空格本身也是类同于音乐休止符一样的停顿符号。现代诗人更趋向于使用空格本身。显然,空格的使用突出或者说夸张地表现了其停顿与间隔的关系。我们可以对诗歌中的“空”进行这样的理解:空一格,是诗歌在诗行内部的一种隔离,是主观隔离意图的客观体现形式。表现在视觉上,它是一个空;表现在声音上,它就是一个停顿;表现在语意上,它是意义的一个小小离断。它是诗歌中一个最小的视觉空白,也是诗歌中一个最短的听觉停顿与意义离断。

由此而彼,我们也应该这样理解现代诗歌的空格与诗行、诗节之间的关系,那就是:空格表示诗行内的停顿与离断;诗行表示行与行之间的停顿与离断以及转接;诗节则表示诗节与诗节之间的停顿、离断与转接。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诗歌语言在它的运行过程当中,存在着“三级顿”的现象:一级顿,是一级隔离,产生诗之空;二级顿,是二级隔离,产生诗之行;三级顿,是三级隔离,产生诗之节。

 

二、提行

 

明白了所谓“留空”的含义与作用,明白了所谓“顿”与“隔离”其实是诗歌语言从现在向未来前进(表现在稿纸上就是从上往下运行)时的一种技术动作,同时也可以理解本文所谓的诗歌写作之“提行”一说。提行者,另起一行也。为什么要另起一行?因为前一行里的诗意已多,已不容许另外的诗意居住了,于是,就要给不断涌现的诗意“另开一个房间”。提行,和我们一般所说的“另起一段”是大体一样的意思。提行,就是为我们不断涌现的诗意鸣锣开道。

关于诗歌的行列建设,向来有“建行”、“分行”、“提行”等称呼,但是,“建行”二字的意义能指是:诗歌的后文当中本来没有“行”,是我们通过“建设”才有了“行”。然而诗歌的行数,从理论上讲,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概念——如同稿纸上的方格,是不需要建设而能拥有的,所以“建行”一说,不符合诗歌的行列之操作实际;“分行”一词,人们广为使用,显然有其合理之处,我这里强调“提行”,是要给诗歌的行列排布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提行”与“提拔”有些相似之处,一个人在群众当中表现出众了,就可以把他“提拔”出来,让他独当一面。这个让他独当一面的动作,在诗歌里就是“提行”,就是另起一行,就是给他一个独立的空间,就是让他享用一段独立的时间,就是让他通过突出而得到人们的重视--而挤在大家一起,他的一切光彩,都将大为逊色。也就是说,提行,就是为了突出或者强调诗句中的某一个成份。这种突出与强调,其最终的艺术作用,就是让诗意扩张,使得语词的意义得到急剧的扩张而致蕴藉深远。

例如《星星》2001第2期李满强诗《结婚》:

 

所谓结婚

就是把衣服饭碗和枕头

以法律的名义

摆在一起

把单人床换成双人床,然后

两个怕冷的孩子挤在一起

 

留下公园里的长椅

街边昏暗的路灯

以及咖啡店里柔曼的音乐

一场古典的阵雨

 

让它们去接待另一些含苞的玫瑰

 

如果要把“两个怕冷的孩子挤在一起”中的“挤在一起”进行轻微的突出或者强调,一般就是用“空”:

 

两个怕冷的孩子  挤在一起

 

如果要加大强调的力度,则办法就是“提行”:

 

两个怕冷的孩子

挤在一起

 

这首诗的最后一节,只有一行,它却不再是“提行”了,而是“提节”。

至此,我们也可以由正确的提行法看出那些不正确的提行法。比如海子诗《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说》中句:

 

我所能看见的

洁净的妇女,河流

上的妇女

请把手伸到麦地之中

 

他把“河流上的妇女”无理由地断开,是不合理的。“上的妇女”四个字,事实上没有被“提拔”而单独占据一行——诗歌的一个独立表意单位——的资格。

 

三、分节

 

在对现代诗歌“留空”与“提行”手法上述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分节——相对于“提行”,“分节”也可称“提节”。花城出版社陈绍伟编的《诗歌辞典》是这么解释“节”的:

 

节,作诗术语。指诗中有完整意思的一段。旧诗的律诗、绝句,一般不分节;词有分上、下片或上、中、下片(阕),每一片就是一节。新诗中的自由诗,每一节的行数可不等。有的一行就是一节……。新诗的一节,用空隔一行表示。

 

然而这样的解释是不得要领的。

和诗行之间地位的平等相对应,一节诗和另一节诗之间的地位也是平等的。这种平等,表现在作者一方,就是往往把最凝重的诗行单独成为一节,给予它们独立的地位,来实现意义上的强调。如上引李满强《结婚》一诗的最后一节即是如此;表现在读者一方,则要求读者能给予不同的诗节以尽可能相同的审美注意。我们一般都认为诗节是诗歌的意义单位,但在西方现代诗歌中,诗节有时却是单纯的形式单位。如法国诗人马拉美的《窗子》之二节:

 

他沉醉着,忘记了那可怕的圣油、

汤药、挂钟、病床,还有

咳嗽;当黄昏把红色铺上瓦片,

他的眼睛,在沐浴着霞光的地平线

 

看到金色的征帆,宛若美丽的天鹅

睡在绯红而芳香的河上

 

诗中上一节的最后一行一直延伸到了下一节的第一行,使得上一个诗节与下一诗节“形断而意连”。其实这还是一种“跨行法”,只不过是比较夸张的跨行法。中国的有些诗人为了让自己的诗显得洋味十足,很是喜欢这种夸张的跨行法,比如秦晓宇的《看云——赠路一夫》(秦晓宇《七零诗话》,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

昨日的冰雹

砸坏了部分天空,使得云朵

 

像一队队伤兵,废驰了

纪律,黑着脸苦撑

……

 

余光中习称“分节”为“分段”:“一般的现象是任意分段,意尽则段止,兴起就再起一段。”(余光中《余光中谈诗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余先生同时提醒人们:诗歌的分段不可“凌乱”。

比诗节与诗节之间的语意离断更大的语意离断,有时用数字分隔。如史蒂文斯《观察黑鸟的十三种方式》就用了从1到13的数字,来为他的这首诗进行比一般性的提节更大的语意间隔:

 

1

周围,二十座雪山,

唯一动弹的

是黑鸟的眼睛

 

2

我有三种思想

像一棵树

栖着三只黑鸟

 

3

黑鸟在秋风中盘旋。

它是哑剧的一小部分。

……

 

总之,现代诗歌习称“留空”、“分行”、“分节”的行列建设手法,通过形式上的离断,实现了语意上的间隔。尤其是诗歌的分行,把现实世界中连贯的句子诗意地分开,让它们各自构成为一个个比句子更小的意义单元——行,增大了语言的弹性和影响力,使诗的行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诗力场”,准确完美地传达了作者心中的诗意。最后要特别强调一句:诗歌是一门艺术,而“分行”则是艺术中的艺术,也就是说:诗歌的行列排布,并非是可以率性自由的。

 

0

前一篇:哀悼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