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读书日是中国人自愚自乐自欺欺人

(2009-04-23 23:40:30)
标签:

世界读书日

中国人

自娱自乐

文化

分类: 岁月随笔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网上报导说,全国各地举办了许多庆祝活动。为推动此项活动开展,有关部委早在本月初已经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做好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受此影响,我忽然想写一篇博文,回忆一下自己少年时代如饥似渴的读书岁月。为了了解“世界读书日”来龙去脉,便在网上搜索了一些资料。这一搜索不打紧,麻烦出来了:原来中国所说的“世界读书日”是假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是“世界图书和版权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根本就不是“读书日”。“图书”和“读书”,区别实在是太大了。如此误译,让人气愤。本来好好的心情,搞得我兴味索然。

 

  怕网站资料不准确,为了进一步核实,就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正好,首页正在介绍“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及相关活动。现将中英文版截图如下,以正视听。

 

世界读书日是中国人自愚自乐自欺欺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中文版介绍“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及相关活动

 

世界读书日是中国人自愚自乐自欺欺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英文版介绍“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及相关活动

 

  “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俄罗斯认为,“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1995年10月25日—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十八次大会上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这一天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逝世纪念日。

 

  图书、读书和学习,是互相联系又截然不同的三个概念。但现在,被“世界读书日”这个假洋名字一鼓噪忽悠,许多专家学者也跟着开始信口开河,真是让人脸红。有专家说:“中华民族是个爱读书、爱学习的民族,曾留下“开卷有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格言,曾有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负薪挂角的励志故事,曾有许多仁人志士通过读书改变人生乃至改变了国家命运。读书是我们的传统。在新时代,发扬这个传统意义重大。”(见《光明日报》)有又专家说:“没有阅读就没有精神的发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她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这几年阅读率持续走低,我们整个社会离阅读越来越远。”因此,他希望倡导人们学习孔子“学而时习之”和“学而不厌”的精神。(见中国新闻网报导)……等等。

 

  在这里,这些专家的所谈的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学习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术、技能、创新、创造、道德和修养问题,图书只是工具和资料,读书只是方法和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不可能为读书而读书。但这些专家却变成了赤裸裸的图书推销员,把图书、读书说的天花乱坠,好像天下万事,一读书皆可解决,真是幼稚可笑。另外还需特别强调的是,“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这些勤奋读书的故事,是为了学习知识考取功名,相当于现在的“考大学+上大学+考公务员”,而不是其他。把这些读书都作为“传统”,看来我们的传统真是个筐,什么都能望里装。

 

  事实上,在图书出版进入电子化时代以后,图书的粗制乱造已经泛滥成灾。近百年以来,各种伪学问也大行其道,汗牛充栋,贻害无穷。最最要命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图书已近变成了赤裸裸的商品,已经变成一些人谋取私利的最罪恶的工具!早些年本人曾从事出版发行工作多年,对图书市场颇有亲身感受。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少年时代所保持的对图书的敬畏已经基本上丧失殆尽,还写下一首愤世嫉俗的诗歌《文盲传阅的图书》,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无奈。

 

  在以流水线生产图书的时代,图书的古典价值已经丧失,它受人崇敬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读书需要安静的环境,在轰轰烈烈的读书活动中,到底有多少人在认真读书、学习,值得大家思考。这种以搞运动的方式开展工作,实在是一种过时的思维模式,其效果实在不敢恭维。因为,时代不同了,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你的“通知”不是法律,没有任何强制性,除了把各级相关官员忙得团团转忙于应付“上面的督导”,没有谁真正在听。是啊,你又不给钱,我干吗要听?我干吗要读?现在,鼓吹“世界读书日”最起劲的是出版商、书店及其主管部门,在各种公款的刺激下,也许可以拉动一些消费,提振一下经济,他们是最大的赢家。但这终究是“软实力”,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对未来中国而言,我的看法是,今后50年之内还是应该大力发展硬实力为好。没有没有硬实力的坚强支撑和有效捍卫,再美的“软实力”也是中看不中用,瓷器、字画、丝绸……都经不起战火硝烟。

 

  我是一个诗人,我渴望我的国家文化迅速强盛,人人读书,赋诗作画,谦谦君子,温文尔雅……但我担心,如果“软实力”发展过快,可能会使人民群众安于现状,可能会使那些好大喜功的投机性官员得意忘形……果真如此,我们就会重蹈南宋的覆辙。要知道,在当时,南宋可是物质发达文化世界一流的国家,但他经不起元人的铁蹄。

 

  其实,读书不在多,而在精和深。因为世上的书实在是太多了,以人极其短暂的一生是根本读不完的,所以必须有所选择。而不是把大好时光都浪费在无用的阅读上。现在,粗制滥造的图书太多,已经投财害命很多人了,我们要时刻擦亮眼睛,保持警惕,真正读到好书,真正学以致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