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宏:大学为什么需要文学社?
(2008-11-08 00:04:03)
标签:
宋家宏大学文学社精神家园心灵心理危机市场经济杂谈 |
分类: 文学评论 |
陈立红按:这篇文章很有见地,从文学社对大学的意义,谈到了文学对人的精神和心灵极为重要的抚慰作用。在社会浮躁喧嚣人们被市场经济的金钱和物质压迫得惶惶不可终日的大背景下,在十几年来文学的社会价值和精神意义被严重低估诗人作家成了人们嘲笑的对象的现实下,文章发出了“作用于心灵最有力量的是文学”的惊呼和提醒,这对作家本人和社会公众,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转发这里,希望爱好和不爱好文学的朋友们都能有所觉悟。让文学成为完善自我、丰富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力量吧!
大学为什么需要文学社?
银杏文学社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它与中国文学一道经历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作为一个大学生的文学社团,也经历了文学在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变迁。这种变迁大致说来是“三个阶段一个转型”。
银杏文学社诞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是它的初生阶段,文学正处于极度的热潮之中,文学青年遍地开花,校园文学风起云涌,校园诗人倍受追捧。那是一个有理想的时代,重视精神的时代。整个社会对文学的狂热多少有些非理性,在看到那一热潮中成就了很多人的同时,也应看到有多少人因此而误入歧途!九十年代后是文学的落潮阶段,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物欲迅速膨胀,精神滑落,文学也在一夜之间迅速退潮,一些在八十年代曾经的文学狂人,顷刻之间背叛了缪斯,他们撕破缪斯的衣衫,高扬起金钱的白旗向世俗匍伏献媚。他们或者直接跳入商海之中,或者将手中的文字改造为赚钱的工具,同样的热血沸腾,只不过改变了方向,理想、精神、文学成为他们嘲笑的对象。进入新世纪,市场经济开始走向规范化,社会分工的合理布局逐渐形成,精神价值开始缓慢回归,文学在整个社会的位置也开始更趋合理。但文学在大学中还未处于合理的位置。因为此时中国的大学面临重大转型,就是从精英化的大学教育向大众化的大学教育转型。由此带来了分配制向市场化的求职制转变,这个转型撞击着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灵,求职成为第一要务,实用主义进一步挤占了大学教育的精神空间。在整个社会开始出现精神价值回归,文学复位的态势时,我们却惊异地发现,中国高校中的文学并未复位。一个现象是,写诗成为不能公开免遭嘲笑的个人活动。娱乐化时代的热潮一波又一波地席卷着学生们的心灵,他们对着搞笑的演艺明星张开了双臂。
所幸的是大学中的文学社团还在继续,这其中就有云大的银杏文学社。银杏文学社有着光荣的历史,从中走出过众多的诗人、作家、编辑以及其他文化人,一代代的薪火相传,从中看出一部分大学生们对精神价值的追求。
为什么大学要有文学社?大学培养各类人才,却不是培养作家、诗人的地方,因为作家、诗人是不能被某个组织或者个人所“培养”的,作家、诗人自有其成长的规律。云南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冯牧的麾下成长起了一大批在全国产生影响的军旅作家、诗人,公刘、白桦、彭荆风、周良沛等等,但冯牧同志对“培养”作家这个说法就很不认同,这不是他的谦虚,而是他深知作家、诗人成长的规律。作家、诗人是不能被别人培养而成的,但写作者又不能完全封闭了自己,尤其在起步阶段,作者需要在一个适当的环境中,通过大量的阅读、感悟,勤奋的写作,相互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相互间情感的刺激、冲突,逐步成长起来,有无主体性是能否成长的关键。主体性是对创作者的内在要求,如较为敏感的心灵和丰富的情感,对外部世界必要的观察能力,对语言文字较为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有的因素是在童年经验里产生的,有了一定的基础,在适当的环境中不断地累积而成。作家、诗人如果一定要用“培养”这个词,那我说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自我培养。一定的环境,适宜作家诗人成长的环境,是创作者主体之外最重要的成长条件。形成某种环境之后,作家、诗人往往以“群体”的状态出现,甚至形成流派。
大学的文学社是构成创作环境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参加文学社,不写作就没有意义,文学社的活动不以创作为中心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写作,并开诚布公地讨论,肯定与否定,以所能做到的方式发表作品,相互激励,共同提高,这是大学文学社活动的基本内容。
历史证明,文学社可以走出优秀的作家、诗人,历史也证明,参加文学社活动的大学生并非都会成为作家、诗人,但是,校园中文学社团的活动充实了他们的精神领域,锻炼了他的语言文字功力,对生活与人生的理解,多了一份人性的、情感的角度,也就是文学的角度。离开校园时,思想的行囊里已经装进了这笔宝贵的财富,文学的眼光将伴随他的一生,这种价值是难以估价的。文学,是照亮精神领域的火炬,没有文学的高校是不完整的高校,没有诗歌的青春是苍白的青春。
再说得具体一些,对当前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社会上表示出普遍的不满,它与教育制度、娱乐化时代的读图倾向等有关,同时也与大学校园中文学青年锐减,文学社团活动开展不力有关。文学作品是学习语言最便捷最有效的通道,淡漠了文学,也就放弃了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语言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文学语言,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文本语言;二是亚文学语言,如影视、新闻的语言;三是普通的交际语言。它们无一不要求精炼、准确,富于表现力,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情感色彩的浓淡有区别,形象化的程度有差异,但是,即使是优秀的论文也能看出作者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功力。枯燥、苍白、啰嗦,辞不达意,是所有类型的语言不屑的。而语言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阅读与写作,别无他法。
往精神层面说,当前高校里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学生的精神压力是过去的大学生从未有过的。未来社会就业的压力,竞争的压力,还有校园里不可避免的贫富差距给相当一部分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这些仅靠思想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如果大学生中只有物质的欲望,缺少精神的充实,将造成学生的精神危机。我甚至认为,当前高校学生中精神危机、恶性案件的发生与校园文化中缺少文学的力量,有密切关系。
青年时期是情感最丰富的时期,也是最脆弱的时期,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负面情感的积累,如果得不到合理的正常的宣泄,积累太多就会造成心灵的变异,进而造成精神危机,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也就会发生了。所以,青年学生的情感需要宣泄,而文学是宣泄情感的最好方式。无论是创作还是阅读,都能不同程度地达到宣泄情感的目的。文学不仅有陶冶情操的教育目的,它还有转移情感、释放压力的作用,借古人的眼泪冲刷自己的悲痛。文学是一个艺术化了的现实世界,一个人在现实中经历了许多痛苦,当他在文学中看到主人公比他还痛苦万分时,他的内心痛苦就会有所缓减,而这在文学中是很容易的。他也会借主人公和命运的抗争来激励自己,鼓舞自己。有心理隐患的人常常是内向的人,孤独的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常感困难,什么事都只闷在心里,好像天下的苦难只有他一个人在遭遇,如果他进入文学的艺术世界,他将不再孤独,文学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太丰富了,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感情都有,他会很容易找到知音,久而久之,文学将对他的心理起到疗救的作用。
如果他喜欢写作,那就更好了,喜欢文学创作的人会借塑造人物来完成自己,也可以诗的激情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负面情感对人生很不利,但在文学中它却可能成为有利因素。所谓“愤怒出诗人”,有心灵伤痛的人往往能写出好作品,成为作家。
还有,物质的贫困不能仅仅用物质来满足,更要用精神来充实。一部份学生因为文学的成功,精神得到巨大的满足,使他从自卑中解脱出来,这是80年代前后许多学生有过的经历。当前高校中应该多从这方面引导学生,目前高校里重视了“心理咨询”等科技特征的事,但却忽略了作用于心灵最有力量的是文学。许多做学生工作的人自己没有文学艺术的修养,也就不能理解文学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社团的文学活动也就少有支持了。
愿银杏文学社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