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招待朋友是河南人的传统
(2008-10-11 18:29:23)
标签:
南阳杨宗岳杨府陈立红作家诗人杂谈 |
分类: 岁月随笔 |
昨天晚上10点多钟,忽然收到在网上认识的南阳老乡杨宗岳的短信,问明天是否有时间聚一下。我马上回信说“好”,又问他在哪儿会合。他说明天上午打电话。宗岳很热情,在网上认识后不久,有一次南阳老家来了几个朋友,他就打电约我去见,不巧的是我正在起草一个急要的文稿,没有去成。后来我给他寄诗集《文明的呼唤》,他读后便写了一篇非常感人的评论,很有卓见。
上午10点40左右,按照电话中约好的地点,我乘车去成寿寺路。成寿寺路在东三环南路转弯成南三环路的拐角上,距我住的平乐园小区并不太远,在我的印象中往南三四公里就到了。实际一走发现,往南直行的大望路被京沈高速公路给截断了,要去成寿寺路必须右转往西直行一站地进入东三环南路,左转向南走到方庄桥再调头回来往北走一段,才能拐入成寿寺路。这样一绕路就多出一倍,到了成寿寺“爱义行”对面小区门口见到宗岳时,比预先约好的11点大约超出了10分钟。初次见面就没有守时,看来印象不可靠,应该早一点出门。
宗岳暂时住在这个小区,与他一起在门口等候的还有杨府先生。大家在网上多有联系,终于见面,非常高兴。杨府也是在网上认识的南阳老乡,比我大几岁,现在北京办公司,从事图书编撰和出版。他送我一本他的著作《瓠下集》(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6月第1版),二月河题写书名,周同宾信笺代序。杨府是镇平人,1999年即出版了诗集《家园》,曾在湖北十堰主编报纸多年,这部作品应该是他那时写作的散文、评论、随笔、杂谈等各种作品的合集。由此可以看出杨兄才情的纵横和学识的深广。但作为一本书籍,太广必然繁杂,特色便难于凸现。现在,他从事出版策划,对此了然。他的历史题材新著《帝国崛起——中国20王朝崛起真相解密》,全景解析20个王朝崛起的奥秘,很有意义。即将出版,值得期待。
宗岳是80后,刚从德国留学回来时间不久,现在一重要部门从事人力资源和文化产业以及软力学研究工作。在博客上见过宗岳的照片,那是一个很有个性甚至很显骄傲的样子。等到见了面才发现他原来很谦和,总带着温文尔雅的微笑,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杨家在南阳县是个大家族,书香门第,有三个村子的人都是同宗的杨姓,叫上杨、中杨、下杨,是先辈的三个兄弟分家后自立门户发展成了现在的三个村子。宗岳家学深厚,现在诗、书、画均有很高造诣,令人诧异、佩服。他说这些都是在张衡中学上学时,在校长的倡导下打下的基础。当时,他曾继徐道胜之后担任过张衡文学社社长。宗岳对家乡很有感情,关心家乡文化发展建设,经常为《南阳日报》“文化南阳”栏目撰稿,以全国甚至世界的眼光来出谋划策。视野开阔,见解独到,确实很难得。
中午,宗岳在楼下的饭馆订了6个菜送上来,我们三个加上他的三个亲戚,也没吃完。一斤38度的“宋河”酒,主要是我们三个人喝。喝完之后,我感觉有些飘飘然了。让人惊讶的是,宗岳还会做胡辣汤,我和杨府每人吃了一大碗。
饭后,三人继续坐下来喝茶,聊天,西窗的阳光透过玻璃撒在玻璃茶几上,脸上,暖暖的,是酒劲还是阳光,有些说不清了。到3点半才告辞。告辞时,宗岳拿出照相机一块合影留念。在家里招待朋友,这是老家的特点,是河南人的传统,北京人一般不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