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奥运竞技报道冲淡人文魅力
(2008-08-13 23:07:28)
标签:
评赛观赛陈立红评论奥运竞技冲淡人文魅力文化 |
分类: 时事评论 |
奥运金牌大战今天进入第五天,中国军团以17枚金牌位于金牌榜首。这几天,在电视上看了数十场比赛直播,在网上看了数百篇奥运报道,一股巨大的奥运浪潮扑面而来。如果说开幕式后的一两天,奥运报道还充满“人文奥运”的浓厚氛围,那么最近几天再又回到了单纯比赛的老路上去,夸张的解说和报道冲淡了“人文奥运”的魅力。
北京奥运会提出“人文奥运”的理念,是对奥运会单纯的竞技体育比赛的巨大丰富和提升。对此本人表示高度赞赏。奥运开幕式的精彩展现,无比完美地兑现了这个承诺,令人惊喜赞叹。但在转播、报道和解说比赛过程中,那种单纯竞技比赛的下意识动作又暴露无遗,令人遗憾。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大概有三种原因。第一,记者和解说员的人文素质决定了他报道人文奥运的深度和广度。事实上,真正优秀的体育作品,无一不是由拥有很高人文素养的作者撰写完成的。早些年出现的报告文学《强国梦》曾经震撼整个体育界和千万读者,就是因为它是从比体育更高层次的人文精神层面来反思体育的。在这次报道奥运会的作品中,也涌现出一些震撼人心作品。但总体数量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筹备时期和开幕阶段。真正到了比赛阶段,媒体一夜之间好像都变成了拉拉队,激情有余,人文不足。
第二,媒体对比赛项目人文背景材料准备不足,自然无法深入挖掘出人文意义和深刻内涵。其实,我对竞技体育一直持保留态度,特别是商业体育比赛,我感觉它与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相悖。体育比赛是最人类最古老的一项娱乐活动,当它变成商业活动时,商业运动员就逃脱不了被俱乐部“出卖”的命运,最典型的莫过于拳击。每当我看到一个人被另一个打得鼻子、嘴巴甚至耳朵流血,我都感到非常痛心和难过。但是,很多运动员为了博取巨额报酬,不惜以自己的身家性命作赌注。人的衰老是自然规律,所以竞技场上没有永远的冠军。今天的冠军辉煌包含着有一天被对手打败时的凄凉黯然。
第三,媒体对“人文奥运”的理解可能比较狭隘,以为“人文奥运”是奥组委的事情,作为媒体,只报道赛事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在今天,媒体非常发达,其发达到可以左右读者情绪、影响股市涨跌、甚至家庭幸福的恐怖程度,有人惊呼:“媒体霸权时代来了!”因此,当日本国东京都知事(市长)、反华急先锋石原太郎看完开幕式,大加赞叹,对中国青年志愿者大加赞赏的时候,原来他被日本媒体已经蒙蔽几十年了!由此可见,媒体嚣张武断到何等夸张的地步。其实中国的不少媒体,在30年来不断捡拾西方传媒理论的牙慧,大搞审丑运动,“天下无好人,自私是人性”,登上媒体报刊的不是好人、英雄,而是凶杀、色情、强奸、抢劫,搞得我们善良百姓不知该信谁,惶惶不可终日。这样办媒体与搞恐怖活动还有什么差别?实在令人遗憾。希望这些媒体能够在“人文奥运”方面多下些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