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姚锡远语言学熟语学研究奠基之作 |
分类: 文学评论 |
文/陈立红
传奇从老家来京办事,带来一本语言学专著《熟语学纲要》(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姚锡远教授,是现代汉语研究知名专家,主编、编著有《多功能现代汉语词典》等10多部专著。该书是他从事汉语研究20多年的重要收获,是中国熟语学研究领域继《汉语熟语学》(孙维张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之后的第二部专著。展卷阅读,文笔晓畅,视野开阔,论述精辟,堪称熟语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熟语被誉为人类文化的语言化石,是一个民族全部文化史的精华,蕴含着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可以说是语言学研究的富矿。语言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各分支学科如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领域的研究已非常深入,各种论著汗牛充栋,异常丰富。但熟语学却是一个全新的分支,相关研究多见于各种专题,不成体系。如此富矿却乏人钻研,“成了语言研究的附带品”,是令人遗憾的。有鉴于此,姚锡远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做研究生的时候即有志于此,并计划撰写一部专著,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得《熟语学纲要》一书。用数年时间完成一本专著,既可窥研究之精深,亦可见毅力之坚韧,括而言之谓立新学科之不易,殊为难得,令人感佩。
中国的熟语学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熟语学纲要》的出版对该学科的建立将起到推动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国熟语的研究成果大多是部分的、专题的、资料性的,真正把熟语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在《熟语学纲要》出版之前仅有1989年出版的《汉语熟语学》。《熟语学纲要》在总结梳理前人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自己独特的见解。学术界一般认为,熟语包括谚语、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类,但《熟语学纲要》认为,熟语仅上述四类还不够,还应包括俗语、锦句、格言三类,共七类,这样就丰富了熟语的内涵,大大扩大了研究范围。纵观全书,分总论、熟语学、熟语研究史略、熟语系统论、熟语文化论、熟语功能论、熟语的发展观和熟语规范化等八章,从学科创建的角度对熟语做出了科学、体系性的论述,界定了熟语学科的性质、本质,在熟语系统、熟语文化、熟语功能、熟语的发展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独到的阐述。该书的出版,对国内渐渐兴起的熟语学研究热潮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为建立熟语学这门语言学新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文化全球化大潮冲击下,中国熟语学研究的前景并不令人乐观。一方面是欧美文化的强势入侵,连乡村老太太学英语都在追求“纯正的伦敦音”;另一方面是以英特网为代表的网络新文化,正在夜以继日地争夺青少年;再加上中国正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和市场化改革,数千年来中国熟语赖以生成和生存的土地和农村正在快速消失,这不能不让人担心,再过三五十年之后,那些保存着中华民族“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大量鲜活熟语——那些脍炙人口的谚语成语、格言锦句和歇后语……还有几人会说?会不会成为只有极少数语言学叫才能言说的“梵语”?正是在这样大的背景下,《熟语学纲要》出版的重要意义得以充分凸现,已超越了一本语言学专著所能承载的社会意义。作者说出版此书是“为熟语学研究摇旗呐喊”,这表现出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觉。我写这篇介绍文章,也是继续发出这种呐喊,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学者能投身于此,共同研究、传承这份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
语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离人民群众最近的熟语,更是一个不断演变丰富的过程。一方面一些不合时宜的熟语被淘汰,另一方面在新的生产生活中又将产生新的熟语。一方面我们为保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要净化汉语、规范熟语,另一方面还要大胆引用其它民族的优秀熟语以丰富我们的民族语言。这就要求我们的语言学家和青年学者,要不断地深入生活搜集整理新出现的熟语,研究它产生的机制和规律。姚教授目光敏锐,兼收并蓄,已在《熟语学纲要》中进行比较深入的阐述。衷心祝愿他宝刀不老,继续研究著述,为语言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奇从老家来京办事,带来一本语言学专著《熟语学纲要》(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姚锡远教授,是现代汉语研究知名专家,主编、编著有《多功能现代汉语词典》等10多部专著。该书是他从事汉语研究20多年的重要收获,是中国熟语学研究领域继《汉语熟语学》(孙维张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之后的第二部专著。展卷阅读,文笔晓畅,视野开阔,论述精辟,堪称熟语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熟语被誉为人类文化的语言化石,是一个民族全部文化史的精华,蕴含着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可以说是语言学研究的富矿。语言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各分支学科如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领域的研究已非常深入,各种论著汗牛充栋,异常丰富。但熟语学却是一个全新的分支,相关研究多见于各种专题,不成体系。如此富矿却乏人钻研,“成了语言研究的附带品”,是令人遗憾的。有鉴于此,姚锡远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做研究生的时候即有志于此,并计划撰写一部专著,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得《熟语学纲要》一书。用数年时间完成一本专著,既可窥研究之精深,亦可见毅力之坚韧,括而言之谓立新学科之不易,殊为难得,令人感佩。
中国的熟语学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熟语学纲要》的出版对该学科的建立将起到推动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国熟语的研究成果大多是部分的、专题的、资料性的,真正把熟语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在《熟语学纲要》出版之前仅有1989年出版的《汉语熟语学》。《熟语学纲要》在总结梳理前人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自己独特的见解。学术界一般认为,熟语包括谚语、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类,但《熟语学纲要》认为,熟语仅上述四类还不够,还应包括俗语、锦句、格言三类,共七类,这样就丰富了熟语的内涵,大大扩大了研究范围。纵观全书,分总论、熟语学、熟语研究史略、熟语系统论、熟语文化论、熟语功能论、熟语的发展观和熟语规范化等八章,从学科创建的角度对熟语做出了科学、体系性的论述,界定了熟语学科的性质、本质,在熟语系统、熟语文化、熟语功能、熟语的发展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独到的阐述。该书的出版,对国内渐渐兴起的熟语学研究热潮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为建立熟语学这门语言学新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文化全球化大潮冲击下,中国熟语学研究的前景并不令人乐观。一方面是欧美文化的强势入侵,连乡村老太太学英语都在追求“纯正的伦敦音”;另一方面是以英特网为代表的网络新文化,正在夜以继日地争夺青少年;再加上中国正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和市场化改革,数千年来中国熟语赖以生成和生存的土地和农村正在快速消失,这不能不让人担心,再过三五十年之后,那些保存着中华民族“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大量鲜活熟语——那些脍炙人口的谚语成语、格言锦句和歇后语……还有几人会说?会不会成为只有极少数语言学叫才能言说的“梵语”?正是在这样大的背景下,《熟语学纲要》出版的重要意义得以充分凸现,已超越了一本语言学专著所能承载的社会意义。作者说出版此书是“为熟语学研究摇旗呐喊”,这表现出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觉。我写这篇介绍文章,也是继续发出这种呐喊,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学者能投身于此,共同研究、传承这份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
语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离人民群众最近的熟语,更是一个不断演变丰富的过程。一方面一些不合时宜的熟语被淘汰,另一方面在新的生产生活中又将产生新的熟语。一方面我们为保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要净化汉语、规范熟语,另一方面还要大胆引用其它民族的优秀熟语以丰富我们的民族语言。这就要求我们的语言学家和青年学者,要不断地深入生活搜集整理新出现的熟语,研究它产生的机制和规律。姚教授目光敏锐,兼收并蓄,已在《熟语学纲要》中进行比较深入的阐述。衷心祝愿他宝刀不老,继续研究著述,为语言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前一篇:2007元旦·泰山日出
后一篇:清明节,怀念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