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莉安·韦英——捕捉细腻的语言情感艺术家

标签:
吉莉安·韦英英国特纳奖作品萨沙和妈妈杂谈 |
http://s11/bmiddle/486879fcte0cc8ddb066a&690
莉安·韦英于1963年出生于英国伯明翰。1985年至1987年,在伦敦切尔西艺术学校学习,1987年至1990年,就读于哥德史密斯学院。1993年,她获英国电信青年当代艺术奖;1997年,获特纳奖;2005年,获阿尔勒国际艺术节的发展奖。如今在伦敦生活和创作。
她利用记录性摄影、电影和电视技术,通过对情景的微妙处理,来构建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忧虑、言语和行为。这种使观众置身于经过微妙处理后的情景中的作品,使观众感觉到不安:面对韦英的作品,我们不得不对自己固有的一些偏见提出质疑。
20世纪,以美国为发源地的大众文化成为最为人所知的事物,人们通过摄影,影像,广播电视……媒体的介入,给20世纪的艺术表现方式带来了新的可能。
http://s16/bmiddle/486879fct9ae0e93f850f&690
“Signs that say what you want them to say and not signs that say what someone else wants you to say”的其中之一
1992到1993年的摄影作品——《能够让你说出真实想法的标语,而不是让你言不由衷的标语》,这是一个系列摄影艺术作品,艺术家意图让人们把自己心里最“真实”的想法写出来,然后通过摄影记录下来,以此结合文字语言表现出对
象所难以洞察的内心。这是关于“语言”表达方式的思考——是艺术的“语言”,也是“语言”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对象都是普通人,围绕着“人人都是艺术家”而展开,艺术走向大众化实际上也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标识。人们只有
在受到外界的某种刺激或者伤害的时候,或者得到某种伪装的时候,才会毫无保留的流露出真实的自我。
http://s7/middle/486879fct9ae0f241e0b6&690
Confess all on video,Don't worry you will be in
disguise.Intrigued?Call
Gillian...
这件作品就是如此坦然表现出自己。画面中是一名面无完肤的女性对着镜头诉说着自己的经历和内心感受。从纯粹的视觉静态表现到富有戏剧性的连续画面,似乎在看一出电影,“导演”别出心裁的布置和安排带给观者不同寻常的体验。
http://s10/middle/486879fct75e34c1d7629&690
Gillian Wearing还有一些作品,比如对个人与集体概念的展示,在录象作品“六十分钟的沉默” (Sixty Minute
Silence, 1996) 里,26个警官为她摆好一个姿势并保持一个小时,似乎是一个动态的照片。
http://s9/middle/486879fct75e34cf381a8&690
同样也有1996年的《男孩时光》(boytime)的作品。让4个男孩坐在路边,路过的人不断的说话,远处还有起汽车的声音,我们会关注这4个男孩,似乎在考验他们谁最有耐心。这些作品也是想让参观者也参与其中(互动性),成为作品中影响他们的外环境,或许是路人甲乙丙丁,或许是一个摄影者,或许是一个偷窥者……
在当代艺术中,对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以及艺术语言的思考变化,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她作品的表现对象是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的语言和行为,主要是通过照片和影像来传达她的思想。
http://s4/middle/486879fct9ae138f4d833&690
1996年《萨沙和妈妈》是一对母女关于爱与恨的影像作品,从欢快到感伤,从母爱的伟大到某种险恶的东西。充满着伦理与道德的思考,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成为一种限制或者是禁锢,通过这件作品表达出来。
她常常会关注某些和社会常态相关的事物,但又是独特极端的个体。
http://s12/middle/486879fct75e3533e503b&690
《合二为一》是她在1997年创作的,是一对双胞胎和自己母亲关于爱和恨的影像作品,既幽默顽皮,也很独特。虽然都是很简单的内心独白,母亲把孩子对自己的看法诉说出来配上孩子的声音,同样孩子们也是如此,但是每个对象所读出来的情感和感觉是不一样的,或是含糊不清的语言,或是一本正经的说辞……我们会思考他们3人之间的某种情感的关系,和语言的表达。他们的循环播放,这种互相的表扬或者诋毁,如同在研究语言、情感、家庭之间的关系,很有意思。虽然是一个例子,可是其具有普遍性,往往在生活中大多数的关系就是如此。文字或者语言既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又可以掩饰住自己的内心。
http://s15/middle/486879fcte0ccca9d727e&690
《10——16》是1997年创作的,是通过对口型和配音把采访的小孩儿的声音放到一个成年的男人身上,如同中国的“双簧”戏法一样的影像艺术。
这种比较怪异的视觉和听觉感受,似乎是老男人小时候的内心独白。可是吉莉安·韦英却不仅仅给我们这种感受,她认为,某些年轻人做事情不希望展示出自己,所以录音成为最好的自白书,只有录音才能够说出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因此被采访的录音者——小孩,才是这件影像作品的主体,老男人的完美表演正好是掩饰着小孩。参观者或许能够从自己的身上找到某种共通点或是了解到每个人自己心中那个孩子的痛苦。看似“真实”的画面背后,或许是某种“伪真实”的现象。
在1997年,吉莉安·韦英得到了特纳奖,也说明她所研究的关于语言以及图像表达的艺术门类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至此,艺术家的身份也发生着变化,从画家,雕塑家,扩大到了,摄影师,导演……艺术也随着这一些艺术家们,带到了大众生活之中,“人人都是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