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手艺不朽

(2011-12-16 13:34:43)
标签:

中华遗产

手工艺

非遗

手艺

慢生活

慢制造

文化

分类: 杂志经典内容

撰文、摄影/小斯

手艺不朽

  “机械化生产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劳动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都具有了功利主义的丑陋,工人们都成了机器的看管者,他们无法在劳动中享受创造的美和欢乐,作为产品之使用者的人们,他们也无法把自身的意愿融入到创作中去,因为产品的种类和质量都掌控于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家手中。而手工艺术,则会让我们看起来更像万物之灵,它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加睿智,而不至于沦落为迟钝的劳动者与轻浮的寻欢作乐者,或是绝望的、厌世的、自视聪慧的社会名流,以及玩弄手段的投机者。”

  ——(英)威廉•莫里斯

  1840年那道分水岭

  有一天,我在大学二年级的课堂讲授中国工艺美术史时,楼下突然人声鼎沸,俯身看去,只见马路边上兜售河北邯郸出口转内销瓷器的老乡,正蹬板车飞跑,几个从西南省份来的、穿着苗族盛装的妇女,惊惶失措,手中准备成交的银饰叮当作响,“工商”来了……

  这段文字摘自《手艺的思想》一书。作者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他想以此来阐述传统手艺在现代的遭遇——千百年来“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古制遗风,在短短一两百年间,遭到了现代经济的拒绝与改变。小贩被追赶而奔走的身影,是传统手工艺在大时代变更下的一个缩影。

  1840年是变更的分水岭,此后,西方的先进科技随着殖民势力强行进人中国,传统手工艺遭受了第一次沉重的打击。彼时,进入中国的“西洋玩意”令人目不暇接——1844年,照相术传入;1850年左右,缝纫机传入上海,洋布开始风行;1868年,上海出现了脚踏自行车无须再多枚举,仅看当时一首赞颂火柴的“竹枝词”,便可知传统手工艺中的用器,是如何被工省价廉的机械化产品驱逐得无处容身:“纤纤寸木药硝粘,引起灯光胜火镰。莫怪粹奴夸利用,缘他工省价还廉”。而那些精致的贵族工艺,随着王公皇家的下台,也无以为继。其中仅有少部分传统手工艺作坊被洋行代理,小批量生产以行销国外。此种情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1921~1949年)愈演愈烈,且受战争影响,传统手工艺迅速衰落。

  ……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基本是正常、平稳的,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延续着自身的精神内涵。邱春林将传统手工艺的精神内涵分为三种类型,即雕缋满眼与清水芙蓉:前者多为宫廷贵族手工艺,讲究材质的贵重、工艺的繁复等;而后者,则与两宋以来确立的文人趣味相关,强调器物的高雅、简洁、古意、纯朴。除却并行的这两条河流,还有大量质朴而实用的民间工艺。

  ……

  我留下它的灵魂,其他的身体给你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手工艺的没落,似乎是一种必然趋势。那是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1851年,为了向世人展现工业革命以来的巨大成就,英国皇室在伦敦举办了万国博览会,并为展示其间的自动链式精纺机、武器设备等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玻璃宫殿——水晶宫。27岁的威廉•莫里斯也来了,然而当他踏入水晶宫时,突然放声大哭:他为工业化的粗糙与丑陋而厌恶,他为渐行渐远的手工艺悲伤。

  ……

  现代人为何还需要手工艺?在杭间的《手艺的思想》里,浮现的是另一种情愫——怀旧,从传统手工艺中去追怀故乡、故人。这里的故乡、故人有具体所指,又或许只是精神的。他提到了故乡的行灯,“形如枣,灯罩是用细细的竹青编结而成的,外加一层特殊的纸,用桐油一遍又一遍刷透后固定晾干,有一小根竹子做的提手,提手一头系着一个用三根铁丝连着的木制烛台,在中空的灯罩两头抽拉换烛十分方便。”一盏曾点于父亲墓前的手工行灯,被杭间带回了北京,母亲嘱咐他还需再点亮一次,因为按老说法,这将会带来吉祥,并照亮未来的生活之路。

  ……

  手艺还有存在价值吗?不要问别人,请先停下你匆忙的脚步,用心地、仔细地看看它们吧。

(节选自《中华遗产》2011年第12期《慢制造》专辑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