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永胜

在古汉语中,表示网还有另一个字“罟”。准确地说,捕鸟兽的叫“网”,捕鱼的叫“罟”。捕鱼的时候,网眼的疏密关系到捕鱼的大小和多少,于是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说细密的渔网不进入鱼塘,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吃。
孟子的话,除了包含网开一面给鱼儿也留一条出路的意思之外,还透露出另一层意思:给对方出路,不仅有利于对方,也有利于自身。捕鱼的网眼大小要合适,抓大放小,自然之物才能生生不息,人类才能得以延续。假如渔网、鸟网、兽网都严密到不分老幼集体捕杀,相当于对自然资源进行灭绝性开发,那么这不仅违背了上天的爱生之德,离人类的灭绝也就为期不远了。这是中国人最早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观念。在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孟子的话更是金玉良言。
人们可以通过网眼的疏密去控制鱼儿的汰留,却发现自身其实也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网之中,无法脱身——当然,这个意义上的网是虚拟的网。可以说,中国人造“网”字之初,就抓住了“网”的内在本质,为“网”字从实到虚做好了准备。这种平行交叉的图形,是中国人社会关系的生动写照,中国人就像这些线段交叉形成的节点,每一个节点都因线而生、因线而存,它与周遭的点构成了或简单或复杂的关系网、人情网。中国人都是网中人,在不同的关系网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与西方文化看重独立存在的个体不同,在中国文化中,网中的个体才有意义,剥离了各种社会关系的人几乎可以被认为并不存在。
自从人们发现自身也生活在网中,“网”字爆发了它更加强大的生命力,那就是由实入虚,虚虚实实。可以指代自然之网,还可以描述抽象之网,或者兼而有之。这是“网”字的飞跃。而在各种抽象之网中,“天网”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代表了最高深的哲学,表明了中国玄学对于宇宙整体意义的领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空中俯瞰新疆特克斯县城,它就像一张巨型的蛛网。据说特克斯县城最初是出自“长春演道主教真人”丘处机之手。整座县城按照易经八卦的天图布局建成,城中心为太极阴阳两仪,按八卦方位向外延伸。摄影/李翔
“天网”一词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在这里说,自然的规律,不是靠争强斗胜来取得胜利的,不争更容易胜。也不是靠能言善辨就能占上风的,不多说也可以得到回应。自然的规律无处不在,不是你想要它来它就来,你不想要它就不来,它自然而然地就作好了安排。所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如果简单理解,“天网”即自然规律,这个星球上的万事万物,都逃不开春夏秋冬、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
不过,继“网开三面”变成“网开一面”之后,“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又被后人改造了。今天人们常用的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甚至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指的是做坏事终究难逃制裁,或者是法律的制裁,或者是善恶的报应。这样的改变显然使得“天网”的意义变得狭隘了。其实老子的“天网”其义甚为广大,乃指宇宙人生被天道限定,人生活在“天网”中,人生的自由只能是“消极之自由”、而非“积极之自由”,这才是老子主张人应以“无为”而顺应天道的深意所在。
(节选自《中华遗产》2010年10期汉字专辑“网”字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