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穷人凭啥不能游武当?

(2008-03-02 20:35:39)
标签:

我记录

我的生活梦想

杂谈

    武当山,传说中道教真武神的修仙成道之地,一座善男信女心目中的道教名山。它号称是江淮河汉等地的香主,中原信士尊称它为“南顶山”,湖北信士称之为“老爷山”,朝武当因此被称为“朝顶”或“朝爷”。各地民众朝武当的信仰习俗已传承了近千年,至今仍香火不衰。

1192589839915.jpg

    过去由于交通和地缘的关系,数千里乃至上万里之外的香客,一生只能进香一次或数次,而能经常朝山的香客多为湖北、河南、陕西、湖南等省的信士。无论是明代、清代,还是当代,武当山香客均以湖北、河南地区为最盛,陕西也不少。湖北郧阳、襄樊、荆州、孝感、宜昌、黄冈等地区及河南洛阳、南阳,陕西安康、商洛等地区的信士,约占每年进香人数的60%。

    进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进散香。所谓进散香,是指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朝山进香活动,各个进香者或以个人代表全家,或带领家眷朝山进香,朝山时间也不统一。另一种是由香火会组织的进香,香火会,又称香会,也称香社,是朝圣进香的民间信仰组织,类似于近现代的进香团体。明清是武当山香会的繁盛时期,民间香会在武当山的活动空前增多,香会的组织形式和进香仪式臻于完备。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当山的香会又恢复活动,但组织较为松散,程式也较简单。在今天的武当山,仍保存着大量与民间进香活动有关的碑刻、匾联、器物铭文。它们或耸立在进香神道的两旁,或隐藏在宫观神像的背后,以其质朴的原始印记和未加修饰的真实性,诉说着香客信众的理想追求,向人们展现出中国基层社会的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朝武当的香会多以武当山或武当山供奉的主神来命名,如“朝武当山会”、“朝武当圣会”、“祖师会”、“无量会”(真武大帝亦称无量祖师),或以表明对神的虔诚之心、对美好愿望的祈求等为名,如“太平香会”、“遂心会”、“仁义老会”等。香会的首领或称“会首”、“香首”、“香头”、“大会头”、“首人”,或“香长”、“社首”等。除会首外,有的香会也设有副会首;在正副会首之上有时还有领会香头,下有都管、司房、管事等职,或负责收取会费并安排支出,或负责安全保卫,或管理饮食。吹奏乐器和敲打锣鼓之人称为响手和吹师;道官是负责掌管道教礼仪的道士;运香或称“担斋”是负责运送香表之人。至于香会成员的称呼,则较为一致,“信士”、“善信”、“斋公”,或“信士弟子”,女性会员称“信女”。所有的会员均要交纳会费,集中起来由香会首领统一支配使用,用于礼神祭品的购买和进香途中的吃住之用。费用如有结余,或留作下次进香之用,或返还会众。

1192589839915.jpg

    进香是中国民间极其庄重的宗教活动。因此,朝山进香时,香客一般都要进行一番打扮,以示其虔诚。在武当山进香途中,有的香客作道人打扮。公安派作家袁中道云:“荷衣鸠杖道民装,闲客游山也似忙”,“枇杷开外足风尘,且办游装学道民”;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武当山神道上所见,也是“南阳少妇道人装”。还有一些香客“各顶戴纸片于额,以黄布结束纸马、香信”,即所谓“持瓣香戴圣号”。而“持香楮,系黄布诃子,鸣钲呼南无”是一般香客的形象。

    朝山进香的习俗,各地虽有不同,但基本程序和形式是一致的,大同而小异。他们先定好进香的日期,准备好香礼,而后起程。进香的日期或是上一次定下来的,或有固定的日期,或由香头与会员商定后,再通告会众。给朝拜对象进献的礼品,则根据香会的具体情况来定。

    起程朝山之前,香社还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这就是“烧信香”。所谓“信香”即向朝拜对象发出信息,我们要去进香了。有的香会不但要烧信香,而且还要“演社”,称为“信香演社”,即抬着神像,沿街烧香游行。在武当山周边地区,香客在朝武当山之前要到祖宗坟前“上坟”,沐浴洁身,换上干净衣服,背上红或黄色绫绸包扎的细裱,包外贴上红纸写的“朝山进香”四个大字,并带上干粮,随朝山会上山。

    出发的前夜,大部分香客集中在会首家,举行起程的祭祀仪式,天明出发。进香队伍在前进时必须排列有序,前有会旗,后有尾旗,会旗正中绣有“朝山进香”四个大字,下面注明某省某县某香会。会旗制式清代以前多为长方形红旗,清代以后多为三角形黄旗。会旗后设一绣幢,挂满写有会众姓名的小布条,俗称“万民伞”,伞内放着香炉,炉内有真武(或与真武大帝有关的神灵,如灵官等)小铜像,沿途焚香不停。绣幢后面是供品和乐队及善男信女。

1192589839915.jpg

     对于香客来说,朝武当是一件重大而神圣的事情,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习惯和程序仪式,特别是进入玄岳门后,“性命交给神”,更要神情肃穆,言语谨慎。香客对面相见,不论相识与否,都会招呼道:“欢上!欢修”、“修福修寿”、“恭喜见爷”。香会成员到达金顶后,献上供品,焚香烧裱,磕头朝拜,俗称“见爷”,锣鼓响手,眼铳、鞭炮,长时间奏放,达到高潮。“见爷”之后,香会多组织“游宫”,即游览山中宫殿庙宇。

     在进香客中,有一些许大愿的香客,常以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神的虔诚。这些极端的方式,俗称为苦行进香。在武当山,苦行进香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磕头进香,信士从离家或进入玄岳门开始绝食,赤膊负荆,手持砖块,或三步一拜,或一步一拜,将头在砖块上磕,一直磕上金顶,进完香后,才在血肉模糊的额头上按点香灰止血。二是自残进香,即“烧大香”,信士从玄岳门开始赤裸上身、双臂提炉,用五寸多长金属或竹制的小剑刺穿腮颊,称“锁口剑”;从肩下锁骨刺穿的剑,称“锁骨剑”;从肩膀刺穿的剑,称“锁膀剑”;刺剑者要绝对忍痛,由两人架扶着急奔数十里,上金顶进香后才把剑拔出,按香灰止血。三是进龙头香,在武当山南岩宫两仪殿前,岩壁上镶嵌着闻名遐迩的龙头香,又名龙首石,直悬绝岩,矫于云罅,面对金顶,若朝拜之状;龙首置香炉一个,伸悬于陡岩之上,状极险峻;“烧龙头香”敬香祈祷者,要从仅数寸宽的龙脊背上迈出三大步敬香后再退回;相传烧龙头香者,对神的虔诚可感动神灵保佑得福。明清时期到此冒险敬香而坠岩陨命者不计其数。今天,苦行进香者已很难见到。

     明清时期武当山一年四季都有香客朝山进香。因香客多为农民,故农忙时香客较少,农闲时香客较多。一般说来,每年正月至四月为进香旺季,俗称“春香”。 “香客传呼春满山”(明屠大山诗)是武当一景。九月冬小麦播种后,又出现一个高潮,俗称“秋香”。每年香客比较集中的时间是:(1)春节前后,中国民间有争烧头炷香的习俗;腊月三十日晚,各地香客赶到紫霄宫与太和宫,初一清早顶风踏雪争烧头炷香。(2)三月三前后,三月初三日为道教真武大帝的圣诞日,此时武当山区新草初萌,夭桃始华,景色迷人,各地信士进香游春者不计其数。(3)七月十五日前后,在七月十五日“鬼节”时,武当山道士要举办“放施食”(超度孤鬼亡魂)的斋醮法事,故有信士赶在此日进香,顺便祈安亡灵。(4)九月初九前后,九月初九,相传为真武飞升日,武当各宫观要举行大型道场,又恰逢重九登高节,故此日各地信士云集,武当各宫观香火旺盛。

 

“穷不游武当”

    天启三年(1623)三月十三日黄昏,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竭尽全力登上了武当山天柱峰。当他兴冲冲来到金殿,却被镇守武当山的千户及提点拦住,索取香金。徐霞客走南闯北,游历名山无数,像这样被强行索取费用的事还没有遇到过。在《徐霞客游记》中,地理学家愤愤写道:“需索香金,不啻御夺。”所谓“香金”就是香税,是明清时期国家对朝山进香信士征收的一个特殊税种。进香需要纳税,还设有税官进行管理,这在明以前尚未见到。明中叶以后,民间百姓借烧香进行旅游的人流蔚为壮观,为政府香税的征收提供了可能。明代及清初有数处香火旺盛的宗教圣地都有征收香税之举,如武当山,东岳泰山,涿州(即今河北涿州)的丫髻山,南直隶的云台山等。

     从已见文献来看,明代香税最早开征于武当山。自明永乐间(1403—1424)大修武当山宫观后,全国各地朝武当的信士信女日益增多,自愿布施捐献的钱物如云委川赴,源源不断。明政府遂于弘治六年(1493)征收香税于武当山。这比泰山征收香税的时间早23年。武当山香税的征收一直沿袭到清中叶,乾隆元年(1736)才废除。明代武当山香税的数额十分巨大,“岁入香银以万计”,仅上交国家的税收就达4万两。香税的设立,使香客布施的金银财物和应交纳的税金有了统一的管理,增加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当地民众的负担,这是广大香客为武当山地方建设和发展做出的贡献。

     征收来的香税最初主要用于宫观的维修,后来渐渐扩大至宫观的日常用度、官员的俸禄及灾荒的赈济。由于管理的混乱,官员贪污与挪用现象也十分严重,有相当部分落入私人腰包。其实,打着维修庙宇的旗号而征收的香税,如此施用并不奇怪。这正是明中后期政治腐败、财政危机加重的必然结果。

     自香税设立之后,朝武当山的香客及游客均需交纳香资。官员或士大夫往往有地方官员的陪同,自然无需交纳。即使当地官员无暇陪同,也会赠予“游券”。万历三十四年(1606),王在晋在武昌主持科考后游武当山,得到了时任郧阳抚治王世贞赠送的“游券”。这个游券即旅游证券,类似于今天的旅游门票,可免征香税。香税的征收对象实际上是普通百姓。对他们而言,香税是个不小的负担。武当山宫观庙宇群庞大,且较为分散,香客逢庙必进,逢神必拜,施舍香钱的数额颇大,加之香税的付出,往返的路费和一路上的开支,使得朝拜武当山的花费巨大,以至于明清时期流传着“穷不游武当,富不登太白”(太白即陕西太白山,山上极为寒冷)的谚语,这就让一部分香会减少了朝山的人数或次数。这种情况至今仍然存在。据我们数次上武当山的调查,随着武当山风景区门票价格的上涨,已影响到现代香客的朝山次数。来自于湖北潜江县的某进香团,本在农历三月三、九月九一年两度朝山,后因费用上涨,改为一年一次。以庞大道教宫观建筑群闻名于世的武当山,朝山进香是其重要的文化内涵,宫观的建设离开了信众的活动与支持是无法想像的。

 
(文/梅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