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红夷大炮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军攻打辽东重镇宁远城。明军守将袁崇焕“令闽卒罗立”,发射重达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循环飞击,杀其贵人。每发糜烂数重。”当场击毙努尔哈赤的爱将火狐狸及努尔哈赤的亲侄儿,并击中努尔哈赤坐镇指挥的黄龙帐,最终导致努尔哈赤因重伤而亡。
为什么闽南人能异军突起,优先于其它各省份,首先掌握铸造红夷大炮技术,并在宁远之战胜努尔哈赤?
从地理位置上看,泉州刺桐港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中部,与台湾海峡相交通。自元代起,刺桐港的海外贸易和社会经济逐渐达到鼎盛。1291年春天马可?波罗从泉州刺桐港起航到达波斯湾。从此,波斯的阿拉伯人不断涌入,闽南人与阿拉伯人通婚所繁衍的后代,成为新一代闽南人。马可?波罗漂泊、奋斗、发迹的人生被新一代闽南人所效仿,1291年马可?波罗扬帆离开泉州以后,闽南人就步其履辙,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尤其是“近在咫尺”的东南亚各国。
相较于中国其它地区,闽南与菲律宾的往来既多且早。早在明万历二年(1574年)追剿海贼林凤的事件中,双方官府即有所接触。其时,西班牙人初占菲岛,物资供应颇赖每年来航的中国商船,而所载去的货物当中,除生活用品外,还包括火药和铁弹等军备物资,以及制造铜炮和弹药的原料。其时,马尼拉的闽南人也一直维持在数千至三、四万之多,频繁的交往为
“吕宋大铜炮”铸法传华提供了绝佳条件。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岁的“吕宋惨案”发生之后,死里逃生的马尼拉闽南人亲眼目睹了钢铁、文明与技术的厉害,它们比大刀、长矛更占优势。他们明白只有学西人之长技,才能有效阻止这种惨绝人寰的悲剧再次发生。勤奋好学而又智慧的闽南人不仅学习西班牙人铸造火炮的工艺流程,还将中国先进的熔铁工艺与西人的铸铜技术相融合,巧妙地利用铜的熔点(1083℃)远低于铁(1538℃)的物理性质,在“铁胎”(炮管)浇注冷却以后,再用泥模或用失蜡法制模,并浇铸铜壁,透过“铁胎”外铜壁凝固时的收缩力,加强炮体抗压强度,铸造出数千斤重铜铁炮管的新式红夷大炮。这种新式红夷大炮告别了中国传统火炮的“受药不多,放弹不远,不迅不直”和“微弱的炮口初速”时代,成为“无敌天下之神物!”不仅如此,这些闽南人还偷偷学得西班牙人使用火炮的技术,从大炮的测距、瞄准、调整仰角,装填火药至最后的发射要领,并代代相传。
战争是武器的威力与作用的历史见证人。萨尔浒之战惨败的七年之后,宁远大战在即。由闽南人铸造的十一门红夷大炮被安放在城外演武场中。围绕这十一门红夷大炮是否参加与努尔哈赤的生死决战,争论不休。有人担心会重蹈辽东战役之履辙,大炮炸膛而杀害自己的士兵;有人认为这会被敌人所用,主张用锻铁将各炮的火门封死,莫衷一是。
“火器把总”彭簪古与孙元化在京城受过严格训练,对这批红夷大炮的巨大威力与作用心中有数。他们认为可以“凭坚城,用大炮。”以罗立为首的二十六位闽南炮兵支持彭簪古的战术主张。守将袁崇焕认为这十一门红夷大炮身管长,管壁厚,射程远,是击杀快速密集骑兵的先进武器,他认为“虏利野战,惟有凭坚城以用大炮一着。”他下令,火速将城外十一门大炮运入城内,架设在东、西、南、北四个城头。同时命令彭簪古负责指挥东、北方向炮群;罗立负责指挥西、南二面大炮,彼此相互援应。
战争的结果,由罗立操射的那尊“三千斤重”的红夷大炮,击毙努尔哈赤的侄孙和爱将火狐狸,努尔哈赤本人也被罗立发炮打中黄龙幕帐致重伤而亡!
宁远大捷是明朝从抚顺失陷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是自“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的一个大胜仗!明熹宗圣旨称:“此七八年来所绝之,深足为封疆吐气!”
天启六年三月,立首功的红夷大炮被封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彭簪古因指挥作战有功,获加都督职衔,而操管该炮的闽卒罗立被提升为“把总”。
天启六年四月,礼部更奉旨差官拜祭宁远退敌的红夷大炮,正式奠定了由闽南人铸造的新型红夷大炮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
链接:
明天启六年,明军在宁远城头重创努尔哈赤军队的红夷大炮是谁铸造的?努尔哈赤是被谁打死的?这两大历史疑问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2005年,福建石狮市博物馆从民间收集到一块明代兵部尚书黄克缵为其堂兄黄克立撰写的墓志铭。透过墓志铭这一物证和《明史》及相关史料,终于拂去历史谜尘,弄清楚了两大历史事实:闽南人铸造的红夷大炮重创了努尔哈赤军队;努尔哈赤是被“闽卒”用红夷大炮炸伤致死的。
《黄克立墓志铭》铭刻在一块长50厘米、宽30厘米、厚3厘米的青草石上,用蝇头小楷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宁远大捷中立下战功的闽南人是黄克缵委托侄孙黄调焕从泉州同安招募而来的——
“余(指黄克缵)为戎政兵部尚书,值建贼(指努尔哈赤)攻辽阳,京师大震,余命兄(指黄克立)孙(黄)调焕募同安(指泉州府同安县)善铸吕宋炮(即红夷大炮)者十四人,携之入京。铸三十门而上疏解其六于辽,令焕(指黄调焕)为守备,将南京所携工用炮者三十人与之偕。内一炮重三千斤,为参将李秉诚取守奉集堡。夷将火狐狸将二万人来攻城,炮一发击死贼八百人,歼其二将,乃火狐狸与哈赤侄也……”(墓志铭内容摘录)
黄克缵(1550-1634年),福建晋江梅林(今石狮市永宁镇梅林村)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辽东战役——萨尔浒之战爆发,明军全线败北。为了扭转辽东败局,明神宗下诏召黄克缵入京,任兵部尚书,协理京营戎政。黄克缵知道闽南人早在明万历二年就与菲律宾的西班牙人有频密的往来与接触,并且建立了深厚友谊,得到铸造“吕宋铜炮”之秘诀。他委托黄调焕招募泉州府同安县(当时同安属泉州辖区)善于铸造“吕宋大铜炮”(红夷大炮)的14人到北京,第一次铸造出30门大炮,并调其中6门到东北前线。其中一门重达三千斤,由当时的参将李秉诚带到军事要地奉集堡。黄调焕也因此被朝廷授守备衔。
(来源:中华遗产杂志2007年第6期,文/胡汉辉)
《中华遗产》杂志6月刊即将上市,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订阅电话:010-85325119
13391771805

开平碉楼:华侨的灵魂栖息地
那片兀然林立、千姿百态的碉楼设计者,有着一个慷慨悲凉的名字——“金山客”。开平碉楼,期待着一顶桂冠——世界文化遗产,将这章史诗向世界诉说……
论坛
开平碉楼的杰出价值
撰文/狄丽玲
中国农民"嫁接"的文化经典
撰文/张国雄
34 “金山客”寻梦录
“金山客”早已成为华人华侨的代名词。那么,开平是如何成为“中国第一侨乡”的?开平农民又是怎样成为“金山客”的?
撰文/谭金花
52 碉楼:岭南乡村的“洋务运动”
一百年前,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对西方文化进行了农民式的接纳和创新,从而掀起了一场乡村“洋务运动”……
撰文/张国雄
68 1833座碉楼中的“四大代表”
开平碉楼中,迎龙楼、瑞石楼、自力村和马降龙村落堪称典范。聚焦这“四大代表”碉楼及村落,也许能更深地启示我们,为何碉楼会成为华人华侨生命所系的灵魂栖息地。
撰文/张国雄
摄影/谭伟强
86 碉楼守望者
大部分开平碉楼都已人去楼空,只有很少一部分有人居住。那些执著地守望着碉楼的人,延续的是今天碉楼人家对家族情谊的珍惜和对沧桑历史的坚守。
撰文/张国雄
92开平碉楼申遗幕后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经历了8个年头.由最初主要是政府的决策,变成了今天全开平一百多万海内外乡亲的共识,实属不易.
撰文/张国雄
摄影/谭伟强
94瓜州:玄奘生死劫
“瓜州历险记”是玄奘西行取经路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玄奘迷路了,找不到野马泉,就意味着死亡。祸不单行,他在惊慌失措的心情下,不小心失手倾覆了水囊。在这一刻,他的心动摇了:是返回呢还是继续前行?
撰文/刘文锁 摄影/李玉祥 吴俊瑞 李玉龙
104三河湿地:鲜为人知的鸟世界
黄河岸边的三河湿地,是中国的重点湿地,也是中国中部候鸟的重要越冬地。这块狭长的湿地中生存着成千上万只候鸟和留鸟。在这些鲜为人知的鸟世界中,不乏中国难得一见的“国宝”级鸟类。
摄影、撰文/陈旭 协助/陕西省林业厅
116热贡艺人:美丽为谁绽放
在藏区,热贡艺术是活着的艺术,它和藏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热贡,几乎人人都能绘画雕塑,家家都以艺术为业。村中的任何一座寺院子,都有艺术品陈列;任何一座寺院,都荟萃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在殿堂和民居的内外,精美的砖木雕刻装饰,色彩鲜丽的壁画和唐卡,形象逼真的佛、神、塑像,都足以吸引人驻足细赏。然而,我们对这群钻研佛教艺术的人却知之甚少。
撰文、摄影/石宝琇
134双面古巴
提到古巴,这个遥远而熟悉的名字,人们会联想到那里出产的上好雪茄,以及叼着雪茄烟、身着军装、满脸大胡子的传奇人物——古巴革命领袖卡斯特罗。在这个雪茄王国里,最令人意外的就是它的两面性:一边是纸醉金迷的过度狂欢,另一方面却是一贫如洗的平淡生活。
撰文、摄影/张臣
15博客
博物馆离公众还有多远?
16秘档
清宫中的烟客
撰文、供图/胡忠良
18观察
独特的地下四合院-----豫西地坑院
撰文 、摄影/王立力
揭秘红夷大炮
撰文 、供图/胡汉辉
归去来兮----圆明园流散回归文物保护工程启动
撰文/东艺
24通鉴
天下有道,庶人不议
撰文/陈四益
旧影
太平洋铁路::华工用生命铺轨
撰文/魏红岩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华遗产》杂志......提高您的生活品质,从阅读《中华遗产》开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