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趟灵璧,看了本博客前一篇帖子,忽然也想就“灵璧三绝”说点什么。
灵璧有三绝——虞姬、奇石、钟馗画。什么是“绝”?“绝”首先有“好极了”的意思,“灵璧三绝”也就蕴含着灵璧小城文化灿烂之意。
的确如此。一个小县城,街头到处矗立着奇形怪状的石头,数十位赏石大家居然花近二十年的精血举债求石,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一个小县城,居然拥有100多位钟馗画专业画师,无论是乡土民间的还是所谓上流社会的;一个虞姬坟冢,居然有一位普通的老者为之免费守护30载……
是千年的传承已经化作了灵璧人的精血,固执地代代相传?还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灵璧这方乡土盛产民间文化的求索者?无论如何,走在灵璧的街头我有一丝感动,不是因为“灵璧三绝”响当当的名头,而是因为灵璧人对本土文化天生的挚爱。
感动归感动,我不得不说“灵璧三绝”的第二层含义——“绝”又有死亡之地、绝境之意。一种文化,如果消失了,或者变异了,那么无论它曾经多么灿烂,它的名字只能叫过去,叫曾经。比如古巴比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然而她堪称世界奇迹的“空中花园”连同文明本身最终也只能在现代人的想象中存在。
回到灵璧。且不论霸王悲情一抹别离虞姬的千古佳话如何令人眷恋,单就文化资源与经济利益的紧密关系来讲,垓下古遗址究竟在何处这个话题也已经争论了几十年了,虞姬到底埋在哪里同样争得脸红脖子粗。既然如此在乎,灵璧当地为什么至今还在让一位老者免费看坟墓?
再看磬石山,山顶有一组雕刻精美的宋代石刻,当地人称为“石婆婆”。石刻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遗憾的是,佛像的头部在“文革”期间全部遭到破坏。上面还有用毛笔标记的石刻序号,某某某到此一游之类的话也已经开始出现在石刻上方的平台上。到今天为止,当地仍未出台任何保护措施。
登上山顶,向下眺望,磬石山被开采得坑坑洼洼,满目疮痍。大大小小的沟坑布满了山腰,像给山开了膛一样,让人不由地隐隐担忧:长此以往,伤痕累累的磬石山还能存活多久?
钟馗画发轫于唐,兴盛于民间,经历了元朝入主中原,不信钟馗,下令禁绝画钟馗的“冰河期”,也经历了“文革”十年的“封冻期”。画钟馗的传统却并没有因之断绝,不仅如此,今天还重新走向了兴盛。可以说灵璧钟馗画传承千年而不衰。
村民们说,“文革”前几乎家家都挂钟馗画。然而,不幸的是,即便是3、5块钱做工粗糙的钟馗画,普通的乡村家庭今天已然挂不起了。这份兴起于民间的艺术越来越不被民间熟知。没有了民间基础的钟馗画还是民间画吗?
磬石山面临着被开采完的危险,钟馗画面临着脱离民间的险境,虞姬墓透漏出当地对自身文化资源认识的不足。这个绝妙的“灵璧三绝”其实早已身在险境中。
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绝境中背水一战,往往会意想不到地柳暗花明。“绝”的第三层含义是“绝处逢生”。对自身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有序引导,才不致使资源消失、文化变味。
撰文/崔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