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古称“蜡缬”,与绞染、扎染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染缬基本工艺。今在布依、苗、瑶等族中仍甚流行。主要方法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等纹样,然后浸入靛缸(以蓝色为主),用水煮脱蜡即现花纹。结构严谨,线条流畅,装饰趣味很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蜡染的艺术魅力在于每次封蜡和染色之后所产生的“冰纹”,即使是同一幅画或同一幅图案,所产生的“冰纹”也绝不相同,这就是蜡染的艺术魅力所在,“冰裂纹”可以说是蜡染工艺的灵魂。
蜡染作为一种珍贵的民族艺术珍品,也是有“艺术生命”的。碰了水,蜡染就会掉色。看来,美的东西是要精心“呵护”的。
手工蜡染的底色一般是黑色、蓝色等深色,像这幅以白色为底色的蜡染就含有部分机器加工成分。
蜡染是一门传统工艺,需要很复杂的工序,无法完全用现代化的机器生产来代替。贵州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少“现代化”的蜡染工厂,但实际上是“把大伙集中起来制作蜡染,相当于一个大的手工业作坊,当然也有机器代劳的成分,但主要的工序还得手工做”,来自贵州布依族的小王解释说,“贵州还有‘蜡染村’,各家各户都有专门的手工业作坊,村民们在农闲之余制作蜡染,然后由村长统一收起来拿到外边卖”。蜡染,这朵“高原之花”,已经成为当地人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
“这是屯堡地戏演出时带的面具”,北大黔中文化发展促进会的成员之一陈日闪说,“电影《千里走单骑》里,老谋子把地地道道的屯堡地戏安排在了丽江,虽说误人子弟,但地戏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重要剧种之一却由此摆脱了‘不为人知’的命运,迅即‘名声大噪’,引起国人关注,这不失为一个契机”。
孔雀公主的美丽传说。
蜡染艺术来源于苗族、布依族等西南少数民族对原始图腾纹饰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纹饰中不仅有劳动的场面、征战的情景,还有古老传说中对美好爱情的讴歌。
蜡染艺术中,人与动物、环境“友好相处”的场面随处可见。苗族人热爱生活,爱恋家乡,对身边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念之情。图中闲适而坐的少女与身旁的丹顶鹤似在喁喁私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这次蜡染艺术展与以往的最大不同点是融入了时尚的现代因素,这幅“卡瓦伊”的小孩照,还有雍容华贵的千手观音图等都是蜡染艺术“与时俱进”的表现。事实上,“蜡染艺术来源于当地人对生活的感悟,它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不断涌现的美为蜡染艺术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北大黔中文化发展促进会的成员之一陈日闪透露,“本来我们还想展出奥运会的标志福娃蜡染,但牵涉到侵权问题只好作罢”。
其实,蜡染艺术不仅仅反映本民族的生活,其他民族的生活内容如佛教文化、京剧脸谱、征战场景等也在这里多有体现,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说,蜡染艺术,是100多年前中华传统文化的再现。
这样的夜郎能不自大?
这样的中国能不自傲?
撰文/崔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