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年轻而又缺少传统的城市里,一座古庙、一块古碑、甚至是一棵仅靠民间传说维持的古树,都能成为当地精心包装、借以提升文化品位的绝好招牌,而我所居住的这座2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具有六朝古都乃至十朝古都的美誉,有280多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积淀丰厚深邃。在这里,历史不是写在书面上的枯燥文字,而是随处可见、触手可摸的现实。
众多的文物古迹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即使不从文物保护哪怕仅从商业运作的角度,都应善待它们,将其当作可持续开发、造福子孙后代的珍贵资源。可是,这座城市一天天失去个性,变得没有品位,不伦不类。一方面是大量货真价实、处境尴尬的文物古迹得不到保护,被以城市建设、老城改造等种种动听的名义毁掉,一方面却又耗费巨金,大兴土木,制造一系列假古董。3000多棵有着70年树龄的兼具观赏与防风遮阳功能的老树在众多专家、市民的坚决反对声中被强行砍倒,却又花费大量资金和人力从外省引进7000多棵大树。这边是多家文保单位哭穷,大量处境危急的古迹急需维修保护,那边又毫无必要地投掷数亿,开挖湖下隧道。这边隧道还没挖好,那边再投重金,打造一个个所谓风光带。真正的文物弃之不理,却又要建什么体现城市特色的文化墙、人工瀑布……在这座城市,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这种闹剧:先低成本地破坏,再高成本造假的、新的古董。对城市建设及文物古迹的保护没有长远、统一的规划,哪个来钱快就开发哪个,什么有新闻效应就干什么,整个城市如同一堆孩子玩的积木,被随意地拆解、组合。其他历史文化名城也都程度不一地遇到这一问题:济南老火车站因被视为殖民形象强行拆除,襄樊千年古城墙一夜间惨遭摧毁,福州三坊七巷在建设的口号中破坏、贵州遵义和浙江定海的老街区也在市民的反对声中彻底消失……
置城市的特色与个性于不顾,大量拆除老城,兴建所谓的现代化街景,带来的并不只是资源的巨大浪费,还将从根本上抹杀城市的个性。平心而论,中国并不缺少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的城市,那些没有多少历史文化底蕴的新城更有充足的理由这样做,但我们缺少具有丰厚文化积存、个性独具的现代古城。一座失去个性的城市美丽吗?一座在风景区旁到处都是别墅的城市可爱吗?一座名为古城,但文物古迹只作为点缀和商业招牌的城市还能叫文化古城吗?其实,真正的现代化国家如欧洲各国已更新观念,找到了将城市建设与保持原貌有机结合的好办法,英国早就不再有老城改造的提法,而代之以激活老城、整治老城等新的概念和做法。它们已通过实践证明,将文物古迹保护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不过是一个伪命题,是一种冠冕堂皇地破坏文物的借口。
而在我们很多城市的规划、管理者们看来,保护一座古老破旧、仅具文物价值的院落远不如兴建一座豪华的公共厕所来得实惠,维修一座千年古塔远不如新建一座金光闪闪的现代雕塑来得气派,他们需要的是一组组数字、一篇篇新闻构织的政绩,至于广大居民所需要的安全、舒适、具有文化意味、艺术情调的人文环境,如果与他们的政绩目标和审美趣味不一致,就只能弃之不顾了。确实,在当前,拥有一个城市户口,仅仅不过是获得在这里合法居住、工作和生活的最基本权利而已,至于与自己切身利益十分密切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居民们仍无参与权和决策权。整座城市只属于具有管理城市之责的行政官员,好像他们才是城市的主人,哪怕文化遗存再丰厚,特色再鲜明,文物古迹再多,他们也有本事让整座城市按自己的意愿改变形象。
曾有人呼吁学习西方建立国家公园,将一些著名的、影响较大的风景名胜建成国家公园,由专门机构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是啊,为什么那些凝结着先辈们心血和智慧的文物古迹不能为全体国民所有,而只能是当地政府准确地说是当地某些政府部门的滚滚财源?过于商业化的操作方式带来的只能是对文物古迹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因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已成为许多管理部门的惟一目的。为什么不将这些文物古迹最起码是一些重要地方由一个专门机构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呢?显然,当下文物古迹的破坏并不仅仅是管理部门水平低下、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目前不合理的管理制度造成。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是一个问题,有了相关法律不执行或执行力度不够更是一个问题。如果再不把文物古迹保护提高到国计民生、延续文化血脉、面对未来子孙的高度,而只是将此作为太平盛事的点缀,事情就不可能有根本改观。
这几年听证制度颇为流行,尽管很多时候流于形式,作用有限,但将国计民生重要问题交给民众讨论的思路应该给予肯定。问题在于,现在的听证制度只局限在物价方面,能不能扩大听证范围,将市政建设、文物保护等同样关系到大多数人利益的问题交给老百姓讨论呢?它也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至少会造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将关乎绝大多数百姓利益、关乎子孙后代未来的重要事情交给少数几个部门和个人,而最大多数的老百姓却没有发言权,这显然是一种风险极大的管理制度,也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问题已经严重到必须花大力气进行解决整治的程度了,必须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文化和血脉,否则,我们将无法面对祖先,无法面对父老乡亲,无法面对子孙后代。
(撰文/淮茗 编辑:飞龙)
文章引用自:《中华遗产》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