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志经典内容 |
在2003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拉美国家向各国代表介绍了一个新项目——“印加文化线路”。这个项目沿拉丁美洲西海岸南北延伸,跨越6个国家,囊括了整个印加文化区域,它以古老的文明为主线,串连起历史建筑、考古遗迹、古代城市遗迹、文化景观等多种文化遗产项目,构成了一种崭新的遗产类型,内涵远远超过了现存的任何单一类型文化遗产。这一新类型的出现马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得到了得到世界遗产中心支持。
在接下来的两年中,这种以文化线路为主的的新类型更多地出现在世界遗产的申报名单上。日本的“纪仪山圣地和朝圣线路”、以色列的“内盖夫沙漠的香料之路和沙漠城市”以及芬兰、挪威、瑞典、俄罗斯、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等10个国家联合申报的“斯塔伏大地测绘体系”先后入选。
“纪仪山圣地和朝圣线路”跨越了日本1200年的历史区段,保护对象不仅有三处重要圣迹和朝圣路线,还包括了山野森林等特定的自然环境。除了物质的文化遗产之外,这一项目还包含了许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神道教和佛教的相互融合,纪仪山圣地建筑作为一种建筑模式对日本其它地区寺庙、神庙建筑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一地区文化景观对日本诗歌和绘画的影响等。
“内盖夫沙漠的香料之路和沙漠城市”所涉及的是一条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的香料和草药的贸易通道。它开始于以色列西北部城市哈路扎,结束于靠近约旦边界的毛阿,总长度约2000公里。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之间,这条商路成为联系阿拉伯半岛南端也门、阿曼等国城市和北非、地中海地区的重要通道,构成了一条平行于红海的人类文化宏伟景观。这一遗产项目涉及到了四座城市、大量的要塞和驿站,还有有许多其它遗迹,如沿途的记里石系统、道路残迹、农业遗迹等。
“斯塔伏大地测绘体系”所包含的子午线测量地点群,总长度超过2800公里,从挪威的哈墨尔夫斯特到黑海,跨越了10个国家,包括了34个测量站点。
这些项目具有几个共同的基本特征:第一是它们与重大文化事件之间的关系;第二是它们所表现出的线性特点;第三是它们所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以往的任何一个文化遗产类型。通过这些项目,一个被称为“文化线路”的新的遗产类型已经变得清晰起来。2005年冬天,作为世界遗产公约规定的专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西安召开的第19届科学大会上把文化线路作为四个核心议题之一进行了专题讨论。
文化线路类型的出现,将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它改变了文化遗产传统项目的点状特征,使项目变得更具综合的特征,也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在类型上也将具有更大代表性。其次,由于涵盖了其它文化遗产的传统类型,文化线路将要求在原有的评价标准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具综合性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同时文化线路类型的文化遗产项目往往跨越行政界划,甚至跨国界,空间尺度巨大,这一方面使得文化遗产项目在空间上与自然遗产具有了更大可比性,使二者之间的保护有可能更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则要求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保护管理体系。
2005年新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实施指南》要求文化遗产项目,在满足针对“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六项标准和真实性的检验基础上,还要满足对“完整性”的检验。显然它使得传统类型的文化遗产项目面临更严格的检验,对文化线路项目而言,这一标准则则更能突出自身特有的价值。
1994年以来在关于世界遗产的讨论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平衡的、有代表性的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文化遗产类型之间的不平衡、分布地区的不平衡、保护水平的不平衡,以及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的不平衡。文化线路项目的出现显然有助于缓和与解决的不平衡问题,从而改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
文章引用自:中华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