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暗访坍塌后的平遥古城

(2006-01-24 14:52:48)
分类: 杂志经典内容

暗访坍塌后的平遥古城  

 

   作为“世界遗产”的平遥古城墙为何一再坍塌?古城及其城墙到如今是否安康无恙?到底本地的居民和文物保护单位又怎样对待此事?——撇开两个多月来纷纭舆论的干扰,藏起《中华遗产》的媒体身份,我们悄悄潜入难得清静的平遥古城,探寻她命运的事实真相。

 

    2005年冬天的寒风扫过平遥清晨的街道,尽管头顶太阳高照,路面上却洒着寒冰。与几个月前的旅游旺季相比,古城里空空荡荡,不但游客罕见,连本地居民也很少在户外露面。自从今年秋天古城墙又有一处坍塌之后,这里再度成为了全国舆论的焦点——作为“世界遗产”的平遥古城墙为何一再坍塌?两个月多来众说纷纭。但古城及其城墙到如今是否安康无恙?本地的居民和文物保护单位又到底怎样对待此事?——我们有心藏起《中华遗产》的媒体身份,悄悄潜入难得清静的平遥古城。

 

 

 

【城垣探巡记】

 

城墙老了——墙砖朽木般严重的酥化,一个又一个“此处危险 请勿靠近”的牌子,强调出墙体上一道道闪电般的裂缝。“乌龟的嘴巴被堵住了,吐不了气,楼(墙)自然就塌了。”

 

暗访坍塌后的平遥古城

 

寻看平遥古城曾经倒塌的南门城墙要从古城南墙西侧边门出城,因为正南门已经闭门很长时间了。让人怀古遗叹的平遥古城,基本呈方形设计,面积约2.25平方公里,而一口当地方言的导游董佩鑫老汉却告诉我们“平遥古城是一只乌龟”——北边是龟尾,有一个出口;南边是龟头有两眼一口三只门洞。当我们问及城墙倒塌的原因时,老汉朴实地说:“乌龟的嘴巴被堵住了,吐不了气,楼(墙)自然就塌了。”这种说法还是第一次听到,加上老汉认真的表情,我们忍俊不禁……

 

来到正南门,老汉将门东侧今年5月刚刚修好的墙体指给我们看——在城门凸出墙体的左角处,可以看出纵横大约十几米长的较新的“蓝砖”墙体,有媒体说这些是严格按照清道光年间的古砖标准,经过“烧制、晾晒、风干、窑烧、水漆……”程序烧制而成的。而与新墙体接缝处的清代蓝砖则明显呈现出被岁月啃蚀酥化的痕迹。南门东侧不到百米有一处 “蝶楼”,正面看去,蝶楼三侧都依楼加建了新的防固墙体,使古旧的蝶楼看上去恢复了坚实。

 

指着城墙上约七八米高处一道较为明显的横向腐痕,董老汉告诉我们,1976年平遥赶上特大洪灾,多亏了这道南城墙挡住洪水的侵袭:“当时城里的水都快上了炕了,南墙把水挡在外面,没有这墙也就没有平遥古城了。”——那道痕迹就是在洪水冲积下泥土堆积埋盖留下的。30年来,城墙都是这样被土盖着,直到去年为开发旅游,盖住墙体的泥土才被挖开,露出古城斑驳的墙体。谈话间,老汉对古城墙的敬重溢于言表。

 

沿着南城墙东去,心情随着蜿蜒的古城墙忧虑起来——几百米外,水泥通道变成了坑洼的泥路,墙砖朽木般严重的酥化,一个又一个“此处危险请勿靠近”的牌子,强调出墙体上一道道闪电般的裂缝,与其说是警告路人,不如说是自叹危机。这种叹息一直延续到我们走过的整个南墙的东端。数了数,这段路共有6个“此处危险 请勿靠近”的牌子。董老汉还曾指着墙上一处放射状的坑洼告诉我们,那里是日本鬼子攻打平遥时留下的弹坑……随后又道:“城墙老了。” “为什么这些地方还没有修缮呢?”“会修呢。好多地方都在修呢。”

 

城墙的专业维修在多处进展着。曾经一度,举国上下都在探讨古城坍塌的原因,从老天爷秋季的阴雨降水扩展到古城居民每年一度的祭祀取土,媒体的说法中有虚有实。

随着董老汉,我们来到了今年9月刚刚发生大面积坍塌的西城墙内侧。可以看到两个月前坍塌的土墙如今整修一新,明显区别于周围的老墙,改造成了约10米长的蓝砖包墙,蓝砖上还明显地透出花白的水渍印记。平遥古城墙在西周时是夯土城垣,到了明代为了抵御外侵,才在土墙外加包了蓝砖墙体,而城墙内侧至今仍为夯土。从内侧看,土墙上到处都是剥蚀的坑洼,有些地方墙面看上去更像是陡坡。

 

在一段新鲜的土墙上整齐地露出一排排奇怪的草绳头,两个在土墙上用木锤敲打松木桩的修墙工人告诉我们:他们将绳索放在坑洼处,培上潮湿的泥土后,用露出的绳头固定住木桩,再用木锤夯打木桩加固泥土。取掉木桩,这块土坑就填好了,绳头留在土墙里能起到加固作用。据说现下天太冷对干燥夯土不利,但在西城墙内我们仍然看到两处这样的操作。

 

从坍塌处沿着城墙往北巡行百十米,竟然出现了一小段奇怪的红砖墙体—— 这是数十年前一座棉纺工厂留下的痕迹。为了保护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古城里所有的现代化建筑,包括县府大楼和工厂十年前都被拆掉,和平遥中学一起迁到了古城外的新城。古城内过去的10万人口如今只留下了5万。红砖墙的不远处,四五个工人已经在地上挖了一个一米见方一人多深的土坑。挖坑的工人说他们是在挖找加固“墙根”,只有加固修复各个朝代整修时衔接不牢的墙地基,城墙才能坚稳。

 

问起9月土墙坍塌的原因,几位修墙人说,因为连天阴雨,墙角积水才引发了墙面坍塌滑体,现在他们就是在负责这一带墙体的修缮。而我们曾在一家小餐馆听一位雷姓的女老板说起,平遥本缺水,很少种蔬菜,当然平遥古城墙也就没有排水设施,他们的自来水道是去年修成的。

 

曾有媒体报道说,平遥城居民传统的挖墙土祭祀的习俗也是造成土墙坍塌的原因。就此陪同的董佩鑫老汉告诉我们:当地老百姓每年阴历十月十五有取土祭祀土地的习俗,取土量大概一碗左右,随地取土均可,未必一定去取城墙上的土。城外人因离城远很少会来城内取土,而城内住家顶多一两万户……因百姓祭祀取土造成城墙坍塌的说法恐怕过于牵强。然而城墙坍塌对于古城百姓而言影响确实十分具体,比如蹬三轮车的赵师傅说,以前他们可以在城墙道上骑车载客,去年南墙塌了之后,所有车子都不让上墙道走了,也不许在城区主干道走,县城内白天不许机动车通行……

 

 

【古城忧思录】

 

    对于古城墙的坍塌,平遥百姓中不论三轮车夫还是导游、工人、老板娘都乐于各抒己见,而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却缄口不言,百般周折之下,我们终于访到了公务员中勇于交流的朋友。

 

在平遥古城的旅游点,我们屡屡向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打听关于古城墙修缮管理的问题,而每每问及这些,被访者便统统摆出统一表情——沉默不语,实在被追问不迭,顶多简单回一句:“老了,两千多年了。”看来媒体的尖锐实在让当地文物部门怕了……

   百般周折之下,我们在太原见到了山西省文物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聊天之余听他谈了谈平遥古城的保护。他告诉我们,目前在对坍塌部分修复的同时,还发现很多墙体存在裂缝、残损、地基下沉等隐患。作为一座千年古城,要切实保护好古城墙体非要改变整个墙内侧的土建状况不可,也就是要像清朝那样为内墙包砖。目前当地文物部门正在申请该项目,希望能得到从国家到地方的多方面资金投入。

   听欧洲回来的朋友介绍,在欧洲有“一元钱就可买下一座古堡”之说。然而买下古城堡后,要按照国家保护文物的要求维护和修缮,除了向国家申请文物古迹维修资金外,自己也要投入大量的金钱,非富有而不能支撑。而如此之大的一座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维护修缮所要花费的规模是“金以亿计”的。

   该负责人说,其实平遥古城最令人担忧的还不是城墙——城内90%以上的建筑是明清时期砖木结构的,建造密度又大,稍有不慎,星星之火就很容易大面积蔓延。而城这些年电气线路和消防设施都已老化,供水严重不足。要让古城远离火患,一方面要加强居民和游客的防火意识宣传,当务之急是要布置防火设施,更新改造电气水线路。他说,到目前为止,省文物部门已经为古城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0多万,而这个投入还远不能达到安全需要。

   问及旅游收入的使用方向时,这位负责人诚恳地说,平遥只是一个县,不能享受国家对市级单位的优惠政策;政府对他们工作的要求中,对于文物保护很难具体量化。作为一县的领导,要按国家要求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要顾及几十万老百姓的生存状况,要上缴财政,要开发旅游业保护文物古迹……收入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政策决定了县里把什么工作放在第一位。他认为,对待不同的地区,国家应该有不同的政策,不能搞一刀切。像平遥这样的县,就应该制定相应政策使文物保护成为县政府工作的中心,一味开发抓钱,会导致人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文化遗产因受保护不够而毁损在我们手里。对于平遥自己的管理而言,应该让文物保护工作拥有全面管理的职能:文物、城建、财政、旅游、文化、公安、消防等职能一体,才能行动有力,使文物保护避免陷入多方扯皮的被动局面……

                                    撰文·摄影/王凌

 

文章引用自:《中华遗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