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志经典内容 |
【城垣探巡记】
城墙老了——墙砖朽木般严重的酥化,一个又一个“此处危险 请勿靠近”的牌子,强调出墙体上一道道闪电般的裂缝。“乌龟的嘴巴被堵住了,吐不了气,楼(墙)自然就塌了。”
寻看平遥古城曾经倒塌的南门城墙要从古城南墙西侧边门出城,因为正南门已经闭门很长时间了。让人怀古遗叹的平遥古城,基本呈方形设计,面积约2.25平方公里,而一口当地方言的导游董佩鑫老汉却告诉我们“平遥古城是一只乌龟”——北边是龟尾,有一个出口;南边是龟头有两眼一口三只门洞。当我们问及城墙倒塌的原因时,老汉朴实地说:“乌龟的嘴巴被堵住了,吐不了气,楼(墙)自然就塌了。”这种说法还是第一次听到,加上老汉认真的表情,我们忍俊不禁……
来到正南门,老汉将门东侧今年5月刚刚修好的墙体指给我们看——在城门凸出墙体的左角处,可以看出纵横大约十几米长的较新的“蓝砖”墙体,有媒体说这些是严格按照清道光年间的古砖标准,经过“烧制、晾晒、风干、窑烧、水漆……”程序烧制而成的。而与新墙体接缝处的清代蓝砖则明显呈现出被岁月啃蚀酥化的痕迹。南门东侧不到百米有一处 “蝶楼”,正面看去,蝶楼三侧都依楼加建了新的防固墙体,使古旧的蝶楼看上去恢复了坚实。
指着城墙上约七八米高处一道较为明显的横向腐痕,董老汉告诉我们,1976年平遥赶上特大洪灾,多亏了这道南城墙挡住洪水的侵袭:“当时城里的水都快上了炕了,南墙把水挡在外面,没有这墙也就没有平遥古城了。”——那道痕迹就是在洪水冲积下泥土堆积埋盖留下的。30年来,城墙都是这样被土盖着,直到去年为开发旅游,盖住墙体的泥土才被挖开,露出古城斑驳的墙体。谈话间,老汉对古城墙的敬重溢于言表。
沿着南城墙东去,心情随着蜿蜒的古城墙忧虑起来——几百米外,水泥通道变成了坑洼的泥路,墙砖朽木般严重的酥化,一个又一个“此处危险请勿靠近”的牌子,强调出墙体上一道道闪电般的裂缝,与其说是警告路人,不如说是自叹危机。这种叹息一直延续到我们走过的整个南墙的东端。数了数,这段路共有6个“此处危险 请勿靠近”的牌子。董老汉还曾指着墙上一处放射状的坑洼告诉我们,那里是日本鬼子攻打平遥时留下的弹坑……随后又道:“城墙老了。” “为什么这些地方还没有修缮呢?”“会修呢。好多地方都在修呢。”
城墙的专业维修在多处进展着。曾经一度,举国上下都在探讨古城坍塌的原因,从老天爷秋季的阴雨降水扩展到古城居民每年一度的祭祀取土,媒体的说法中有虚有实。
随着董老汉,我们来到了今年9月刚刚发生大面积坍塌的西城墙内侧。可以看到两个月前坍塌的土墙如今整修一新,明显区别于周围的老墙,改造成了约10米长的蓝砖包墙,蓝砖上还明显地透出花白的水渍印记。平遥古城墙在西周时是夯土城垣,到了明代为了抵御外侵,才在土墙外加包了蓝砖墙体,而城墙内侧至今仍为夯土。从内侧看,土墙上到处都是剥蚀的坑洼,有些地方墙面看上去更像是陡坡。
在一段新鲜的土墙上整齐地露出一排排奇怪的草绳头,两个在土墙上用木锤敲打松木桩的修墙工人告诉我们:他们将绳索放在坑洼处,培上潮湿的泥土后,用露出的绳头固定住木桩,再用木锤夯打木桩加固泥土。取掉木桩,这块土坑就填好了,绳头留在土墙里能起到加固作用。据说现下天太冷对干燥夯土不利,但在西城墙内我们仍然看到两处这样的操作。
从坍塌处沿着城墙往北巡行百十米,竟然出现了一小段奇怪的红砖墙体—— 这是数十年前一座棉纺工厂留下的痕迹。为了保护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古城里所有的现代化建筑,包括县府大楼和工厂十年前都被拆掉,和平遥中学一起迁到了古城外的新城。古城内过去的10万人口如今只留下了5万。红砖墙的不远处,四五个工人已经在地上挖了一个一米见方一人多深的土坑。挖坑的工人说他们是在挖找加固“墙根”,只有加固修复各个朝代整修时衔接不牢的墙地基,城墙才能坚稳。
问起9月土墙坍塌的原因,几位修墙人说,因为连天阴雨,墙角积水才引发了墙面坍塌滑体,现在他们就是在负责这一带墙体的修缮。而我们曾在一家小餐馆听一位雷姓的女老板说起,平遥本缺水,很少种蔬菜,当然平遥古城墙也就没有排水设施,他们的自来水道是去年修成的。
曾有媒体报道说,平遥城居民传统的挖墙土祭祀的习俗也是造成土墙坍塌的原因。就此陪同的董佩鑫老汉告诉我们:当地老百姓每年阴历十月十五有取土祭祀土地的习俗,取土量大概一碗左右,随地取土均可,未必一定去取城墙上的土。城外人因离城远很少会来城内取土,而城内住家顶多一两万户……因百姓祭祀取土造成城墙坍塌的说法恐怕过于牵强。然而城墙坍塌对于古城百姓而言影响确实十分具体,比如蹬三轮车的赵师傅说,以前他们可以在城墙道上骑车载客,去年南墙塌了之后,所有车子都不让上墙道走了,也不许在城区主干道走,县城内白天不许机动车通行……
【古城忧思录】
在平遥古城的旅游点,我们屡屡向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打听关于古城墙修缮管理的问题,而每每问及这些,被访者便统统摆出统一表情——沉默不语,实在被追问不迭,顶多简单回一句:“老了,两千多年了。”看来媒体的尖锐实在让当地文物部门怕了……
文章引用自:《中华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