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的背后
斯 雄
假使哪天突然听说又有领导干部因经济问题被处理了,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不会感到新奇——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问题上确实不怎么自重,要想从他们身上找出点经济问题好像也不难。
假使真的仅仅是因为经济问题而被处理,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有时候,表面上看是在追究经济问题,实际上是拿这说事。
说什么事呢?
但凡那些因经济问题被处理了的,细一追究,往往都同时存在其它问题。
轻一点说,是“关系没处理好”。比如在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中,不论是因公因私“得罪”了人,不管是一般的人,还是不一般的人,人家要找茬“报复”一下,应该在预料之中。
往重一点儿说,是“政治”上失势。在官场上一旦失宠了,再要混下去就难了。很多东西没法明说,也摆不上桌面,可又想收拾人,最好的突破口当然首推找“经济问题”。
反观那些因经济问题被处理的人,其“经济问题”其实并不都很典型,论数额不一定很大,论性质也不一定就有多严重,有的可能比道听途说的一些人的问题要轻多了,可每每处理的还就数这种情况的多。道理就在于,经济问题的背后还有其它问题,而这些问题才是“症结”之所在。假使不“失宠”,即使真有经济问题,也有可能不被当作问题来处理。这种事,现实生活中似乎也不少见。
能做到既“得民心”又不“失宠”,鱼与熊掌兼得,这样的局面固然不错。可这种事受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左右,不是自己个人能够完全把握的,即使个人想方设法希望把方方面面的关系都摆平,也不一定就能出现那样的好局面;而要论能力、讲政绩,又既不大可能具体量化,也难以用硬性规范的指标去考核,说谁比谁强多少,不一定都那么明确。当然,朝这个方向努力也没有错,只是一定要分出个优劣,得到自己理想的结局,不那么容易。
但在廉政问题上则不一样。和要做到既“得民心”又不“失宠”相比,保持经济上的一身清白恐怕要简单得多、容易得多,仅仅靠严格自律就能完全做到。
其实,“公仆”们是“得势”还是“失势”,老百姓并不都很关心;但真要有了经济问题,能不能得到坚决果断的处理,那倒是很让人关注的。
当然,仅仅要求领导干部“独善其身”,乍听起来,这个标准似乎太低,但能有一个清正廉洁的形象,就已经很让老百姓感到欣慰的了。试想想,假使那些被处理的领导干部真的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点经济问题没有,至少轻易不会落得那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