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城的另一面

(2006-01-22 21:01:53)
长城的另一面
斯 雄
 
 長城,在中國人的心裏,不僅是古代一個偉大的工程,還是一種精神的象徵。查《現代漢語詞典》,長城「指萬里長城,也用來比喻堅強雄厚的力量、不可逾越的障礙等: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保衛祖國的鋼鐵長城」。長城給予國人的那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及普遍的認同感,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
 
 所以,當中國第一個太空人楊利偉從太空旅行回來後說,「我沒有看到長城」,不僅惹來爭議,更讓好些國人感到窩心。不知道楊利偉上太空之前,有沒有人交代給他從太空看長城的任務。不過,但凡是中國人遨遊太空,即使沒有這個任務,差不多也會自覺不自覺地想要印證一下。畢竟很早就聽外國太空人說,從太空看地球,唯一能看到的人工建築,就是中國的長城。長期以來,我們把這當作中華民族的驕傲而自豪,包括用來教育下一代。還好,新加坡的一家報紙三月十四日報道,美國資深宇航員吉恩.塞爾南堅持說,在外太空能夠用肉眼看見中國的長城!要從教科書上刪去這一說法的,要三思而後行了!
 
純科學驗證不易
 
 塞爾南負責過阿波羅十七號登月計劃,是目前為止最後一個在月球表面行走的人。他對新加坡的《星期日海峽時報》說,他從地球軌道上看見了長城,儘管他在月球上時並不能做到這一點。報道還說,塞爾南最近在新加坡舉行的亞洲航空展覽會上說:「在高度為一百六十公里至三百二十公里的地球軌道上,中國的長城的確是肉眼看得見的。」這下爭議更是沸沸揚揚了。看來,要平息這場爭論,光是站在地球上顯然解決不了問題,最好的辦法是:要麼委託下一次上太空的老外幫我們印證一下,要麼等神舟六號飛船上天的時候,把這當作一個任務交給太空人。
 
 不過,即使如此,這事兒還是比較玄。除了委託老外或作為任務交給咱們自己的太空人完成,不一定有可行性之外,從太空看長城這個命題本身,還有許多不確定性。試想想:即使是太空人可以專門來做這件事,那麼,從太空的哪個位置看長城,才算太空?地球有自轉和公轉,有白天和黑夜,太空船背對著地球上長城所在方位的時候,以及即使是對著地球上長城這一面,但地球上是黑夜的時候,光用肉眼恐怕看不到;另外,在太空用太空望遠鏡看算不算?何況太空人在太空來去匆匆,沒有看到長城並不等於不能看到;用純科學的方法作理論上的驗證似乎也不那麼容易。要有一個科學的又能讓人們能普遍接受的結論,殊不容易。
 
「偉大」意義值得商榷
 
 長城,是中國一個跨二十多個世紀的大工程。我們現在所說的長城,通常是指秦始皇從西元前二一四年起修築的,一直修到明朝,延續不斷修築了兩千多年,總計長度達五萬多千米,可謂「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餘里」,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早在幾百年前就與古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一九八七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由長城激發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完全可以理解。不過同時,我們也得清醒地認識到:長城作為中國古代的一項工程,其本身的意義,僅用「偉大」來概括不一定完整,有些方面甚至還值得商榷。
 
 比如,作為一項浩大工程,充滿血淚。修築長城的工程巨大驚人,僅以明代修築的長城估算,需用磚石五千萬立方米,土方一億五千萬立方米。用來鋪築寬十米、厚三十五厘米的道路,可以繞地球兩周有餘。歷代為修築長城動用的勞動力數量更是驚人。據歷史文獻記載:秦代修長城除動用三十至五十萬軍隊外,還徵用民夫四五十萬人,多時達到一百五十萬人。北齊為修長城一次徵發民夫一百八十萬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徵發民夫數萬、數十萬乃至百萬人修長城的記載。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工程的殘酷性可以想像,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多大的災難,更是難以統計。歷朝歷代,哭長城的,絕不止一個秦代的孟姜女!統治者修長城的目的,現在也不宜過分宣揚,弄不好有傷民族感情。修築長城,秦漢為拒匈奴,南北朝要防突厥、契丹,隋防突厥,遼、金防女真、蒙古……一直到明拒清人,不過是在華夏民族大家庭內,中原民族抵禦北方民族的一個手段罷了。
 
 在中華民族走向大一統的過程中,長城承載著諸多不堪回首的往事。長城工程固然浩大,實際效用並不大。雖然既有通風報信的烽火台,又有用作攻防的城垛和甕城之類,但建成後,長城的軍事功能在戰役中並沒有發揮多大作用。對統治者來說,心理上的一種安慰比軍事實用價值要大得多;事實也證明,修建了長城,並不就能高枕無憂了。清朝以來,長城基本上被廢棄,漸成一條不連貫的殘垣斷壁,迄今如是。同是中國古代浩大又偉大的工程,都江堰、京杭大運河甫一建成,即惠及百姓,至今仍然發揮著實際的效用。從這個角度看,長城顯然沒有可比性。
 
只能說明過去
 
 此外,還有人對修長城的戰略理念也不贊成,把長城看作是束縛古代中國發展的桎梏。比如,有人認為,「長城的實質是衛國,修長城是消極的防禦而非積極的進攻。這種消極防禦的思想客觀上起到了兩個作用,一是外面的不要進來,二是裏面的不要出去」。更有甚者,有人認為「中國修長城,以及在此基礎建立起來的防衛而不主動進攻的思想,使中國在世界歷史上失去了兩次重要的發展機遇。第一次,在陸地上中國失去了向北方擴展的機會。第二次,在海上中國失去了成為世界航海大國的機遇」。凡此種種,莫衷一是。
 
 當然,我們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責備古人。不管怎麼說,長城成為現代中國的驕傲和象徵,舉世公認。作為聞名世界的偉大工程,她也像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一樣,只能說明過去,表明「我的祖先比你強」。這種精神勝利法,在現代社會,已經不能起什麼作用了。
 
 長城是一個客觀存在。她在國人心目中的偉大和崇高與否,和能否從太空看到,沒有必然的關係。過多地糾纏於這種無謂的論爭,怕是會貽笑大方的。與其如此,倒不如老老實實做好長城的旅遊開發,造福於民,使之可以澤被後世,乃至萬世。
 
                                     (香港文汇报副刊<采风>2004年4月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