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届高三5班纪念册产生的前前后后

2024-08-01 08:33:40

——前言:四中凝聚了我们

1966届高三班纪念册与其他年级的纪念册,确有不同之处,有人说,高三班的大部分学生的心脏是强大的,这话有一定道理。高三5班的同学对于该班的纪念册看得很重,这不仅要把高三5班的基本情况说明白,而且应该把高三班在文革中的对立与矛盾讲清。而这种对立与予盾并没有影响四中对我们的凝聚力。观点不同,同学之间,仍亲密无间。这究竟是何原因??占了3分之2以上的同学,郑重委托四中校友会黄汉文、高三5班校友会鲁啸威和刘东三人负责此事。黄等三人

经过研究后,给当时的支部书记孔丹正式写了报告,经过孔丹同意后,向全班同学发出了征文和图片申请。黄等三人认为,材料取之于同学,用之也是同学。纪念册应有一个前言,为了增加影响力,前言建议由孔丹写,以他的名义发表——当然,由于孔丹工作比较繁忙,具体撰稿人可以另行指定。孔丹同意了上述意见,因此,1966届高三班纪念册稿件基本来得自师生。经过几年地努力,1966届高班纪念册正式发行,每人两册,书中有同学签名处,每人都保存着为数不少的同学签名。

  1966届高三班纪念册回答了四中为什么能凝聚我们的答案。尽管前言并非孔丹所写,但较准回答了大家四中凝聚我们的原因。

 

四中,凝聚了我们

1966届高三(5)班)纪念册

序言

 

孔丹

(原高三(5)班团支部书记)

 

  五十多年前,北京四中,把我们一群来自不同学校、不同环境、不同性格的学生凝聚在一起,诞生了一个新的集体——1966届高三(5)班。从1963年入学,到1968年毕业离校,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与四中结下了不解之缘。四中,成为我们班每一个同学成长的摇篮;四中,为我们在一个特殊的年代经风历雨,经受锤练搭建了一个坚固的平台;四中,也为我们最终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中,不仅仅给了我们知识和才干,它是我们每一个同学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中转站。当半个世纪的历史硝烟逐渐散去,回顾四中给予我们的一切时,我们发现,高三(5)班的集体仍然存在,高三(5)班的每一个学生成为了四中母校希望的人,同时也为五十年前成为四中学生中的一员而自豪。

  1966届高三(5)班,是四中毕业班中很普通的一个,高三(5)班的同学也只是四中园地中曾培育出的无数毕业生中的一部分,但是,我们高三(5)人却用四中特有的潜质和能力书写了自己并不一般的历史。是特殊的时代,是国家精心的哺育,是四中优异的教学环境,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我们希望能用这本纪念册向我们的母校汇报全班五十年的成长过程,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汇报是不完整的,也是有限的,但是它表达了我们对四中培育的感恩之情,也体现了我们做无愧于四中培养出的学生的自信与决心。

  我们把这本纪念册献给培育了我们的四中,献给所有教过我们的恩师,也献给高三(5)班的每一个学生。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