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诗联遗作》之一<br>刘东整理<br>1993-2000
2024-06-18 07:13:17
在网络上布《父亲诗联遗作》的想法:父亲病逝于1999年,距今已快有五年了。父亲生前任对外友办副会长。父亲逝世后,我们陆续发现了父亲没有面世的诗歌、对联、文章,共37首。这部分作品改变了我们作为他的子女的一些想法。我们共同感到,父亲的诗也好,联好罢,其基本内容和《为了友谊与和平》是一致的。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父亲《为了友谊与和平》的补充和完善。其次,我们有些不想就此删掉,至少可以做长时间保留,和《为了友谊与和平》比美或补充。出不出书不是主要的,关键是部分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父亲作为一个普通人前后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真实的,它符合父亲作为一个平常人的前后思想变化,因此,在征得妹、弟的意见后,纠正了原稿中一些错误,然后公布出来,供大家评论。第三,作品写于几十年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有必要作一段时间的保留。现在,我们把它暂作为一份有益的补充吧!
甘肃途中
1987年9月7日
平沙漠漠古战场
至今犹似闻马嘶
千古名将今何在
杨柳千条尽向西
[说明评析]
《甘肃途中》是父亲所留诗作中唯一一首离休前写的诗。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没能找到,估计可能是父亲触景生情,偶然随口吟咏。也可能是父亲陪同外宾参观访问到了甘肃省,看到当年的古战场有所感慨,表达的是一种爱国情怀。其中“杨柳千条尽向西”一句,是诗的诗眼,画龙点睛,意味深长。
论古今
1993年1月1日
书画为伴论古今
占却闲暇愉自身
韶华已随流水走
风光待看后来人
无题
1993年1月9日
生老病死退
人生五苦味
法则难改变
何必空自怨
[说明评析]
《论古今》写于1993年年初。父亲于1992年离休,新年初始,他回顾刚刚开始的离休生活,心生感慨,故做此诗。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已适应了老年颐养天年的生活,日子过得很充实,也很和谐。心态是平静的。对于未来,他寄希望于后来人,相信后来人一定能比自己这一代人做得更好。在后一首《无题》中,他对老了以后人生的艰难有着清醒的了解和认积,但他想的开,有思想准备,劝说自己也宽慰别人不必“空怨”。
红叶
1994年11月25日
丹丹红枫叶
经霜色愈浓
秋风吹零落
逢春又新生
[说明评析]
《红叶》写于1994年,时间已近年底。父亲离休已有两年,他离而不“休”,读书,写字,养花,收藏;他做报告,写文章,整理自己几十年的外事工作经历,为出书做准备。他自比红枫叶,仿陈老总的诗,写出自己的《红叶》诗,虽然离休了,但赶上了“逢春又新生”的时代,使他有了老骥伏枥的精神。心态是积极向上的。
无题
1996年3月1日(正月十二)
五十年恩恩怨怨
五十年相伴相依
除夕一旦成永别
谁复晨炊夜补衣?
[说明评析]
这首诗是父亲写给已逝世的夫人——我们的母亲的。母亲因患胰腺癌于1996年农历正月初四故去。病发突然,始料不及,五十年的结合,使得母亲成为父亲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母亲的死,对父亲的打击是沉重的。他们争争吵吵地度过了五十年,也相濡以沫恩爱了五十年。在母亲刚离开的那段日子里,父亲不知道离开了母亲,他将如何生活下去。因此,才在诗中发出了“除夕一旦成永别,谁复晨炊夜补衣?”的自问。这首诗虽然情绪低沉,但却真实的反映出了父亲对母亲的深情。读之令人泪下。
贺兰山下
贺兰山下明月夜
水渠堤上沙枣香
五七干校同锻炼
铸成情谊万年长
[说明评析]
《贺兰山下》这首诗,父亲没有标注写作的日期。从这首诗就写在前一首《无题》诗的下面,可以判断出这两首诗是同一时间写的。父和母亲曾在宁夏平罗“五.七”干校相依为命生活了近四年。这是他们夫妻生活中最难忘的一段岁月,携子之手,不离不弃,铸就了他们之间更深的感情。
无题
1996年3月4日
在地春回人不归
孤雁哪堪失伴飞
窗前突照冰轮月
断肠相思夜不寐
[说明评析]
这首诗与前面3月1日的诗只相隔3天,也是写对母亲的思念的。两首诗都没有题目,内容上也大同小异。诗作者失去老伴之后的悲痛心情可见一斑。
中秋
1997年9月1日
昨夜潇潇雨
今朝一片秋
佳节盼明月
亲人梦中求
[说明评析]
这首诗写于母亲逝世后第二年的中秋。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本是阖家团圆的节日,想到不久前离去的妻子,圆月之夜不能团圆,只能在梦中相见,才有了内心的伤感。没有了节日的欢笑,只有失去亲人后的思念。
偶得
1999年9月1日
革命五十年
历尽艰与险
老来无所依
还要还欠款
[说明评析]
1999年秋,距母亲病逝已有3年,父亲失去老伴的悲伤渐渐平复,但有时又不由自主地显露出失去最亲的人的悲伤。《偶得》这首诗写于秋天,不知道是什么事引发了他的失落感和孤独感。母亲生前在街道小厂工作,生病不能享受公疗待遇,只能自费。因生病举债,到三年后还没有完全还清。所以他才发出了“老来无所依,还要还欠款”的感慨。
《父亲诗联遗作》之一<br>刘东整理<br>1993-2000
在网络上布《父亲诗联遗作》的想法:父亲病逝于1999年,距今已快有五年了。父亲生前任对外友办副会长。父亲逝世后,我们陆续发现了父亲没有面世的诗歌、对联、文章,共37首。这部分作品改变了我们作为他的子女的一些想法。我们共同感到,父亲的诗也好,联好罢,其基本内容和《为了友谊与和平》是一致的。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父亲《为了友谊与和平》的补充和完善。其次,我们有些不想就此删掉,至少可以做长时间保留,和《为了友谊与和平》比美或补充。出不出书不是主要的,关键是部分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父亲作为一个普通人前后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真实的,它符合父亲作为一个平常人的前后思想变化,因此,在征得妹、弟的意见后,纠正了原稿中一些错误,然后公布出来,供大家评论。第三,作品写于几十年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有必要作一段时间的保留。现在,我们把它暂作为一份有益的补充吧!
甘肃途中
1987年9月7日
平沙漠漠古战场
至今犹似闻马嘶
千古名将今何在
杨柳千条尽向西
[说明评析]
《甘肃途中》是父亲所留诗作中唯一一首离休前写的诗。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没能找到,估计可能是父亲触景生情,偶然随口吟咏。也可能是父亲陪同外宾参观访问到了甘肃省,看到当年的古战场有所感慨,表达的是一种爱国情怀。其中“杨柳千条尽向西”一句,是诗的诗眼,画龙点睛,意味深长。
论古今
1993年1月1日
书画为伴论古今
占却闲暇愉自身
韶华已随流水走
风光待看后来人
无题
1993年1月9日
生老病死退
人生五苦味
法则难改变
何必空自怨
[说明评析]
《论古今》写于1993年年初。父亲于1992年离休,新年初始,他回顾刚刚开始的离休生活,心生感慨,故做此诗。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已适应了老年颐养天年的生活,日子过得很充实,也很和谐。心态是平静的。对于未来,他寄希望于后来人,相信后来人一定能比自己这一代人做得更好。在后一首《无题》中,他对老了以后人生的艰难有着清醒的了解和认积,但他想的开,有思想准备,劝说自己也宽慰别人不必“空怨”。
红叶
1994年11月25日
丹丹红枫叶
经霜色愈浓
秋风吹零落
逢春又新生
[说明评析]
《红叶》写于1994年,时间已近年底。父亲离休已有两年,他离而不“休”,读书,写字,养花,收藏;他做报告,写文章,整理自己几十年的外事工作经历,为出书做准备。他自比红枫叶,仿陈老总的诗,写出自己的《红叶》诗,虽然离休了,但赶上了“逢春又新生”的时代,使他有了老骥伏枥的精神。心态是积极向上的。
无题
1996年3月1日(正月十二)
五十年恩恩怨怨
五十年相伴相依
除夕一旦成永别
谁复晨炊夜补衣?
[说明评析]
这首诗是父亲写给已逝世的夫人——我们的母亲的。母亲因患胰腺癌于1996年农历正月初四故去。病发突然,始料不及,五十年的结合,使得母亲成为父亲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母亲的死,对父亲的打击是沉重的。他们争争吵吵地度过了五十年,也相濡以沫恩爱了五十年。在母亲刚离开的那段日子里,父亲不知道离开了母亲,他将如何生活下去。因此,才在诗中发出了“除夕一旦成永别,谁复晨炊夜补衣?”的自问。这首诗虽然情绪低沉,但却真实的反映出了父亲对母亲的深情。读之令人泪下。
贺兰山下
贺兰山下明月夜
水渠堤上沙枣香
五七干校同锻炼
铸成情谊万年长
[说明评析]
《贺兰山下》这首诗,父亲没有标注写作的日期。从这首诗就写在前一首《无题》诗的下面,可以判断出这两首诗是同一时间写的。父和母亲曾在宁夏平罗“五.七”干校相依为命生活了近四年。这是他们夫妻生活中最难忘的一段岁月,携子之手,不离不弃,铸就了他们之间更深的感情。
无题
1996年3月4日
在地春回人不归
孤雁哪堪失伴飞
窗前突照冰轮月
断肠相思夜不寐
[说明评析]
这首诗与前面3月1日的诗只相隔3天,也是写对母亲的思念的。两首诗都没有题目,内容上也大同小异。诗作者失去老伴之后的悲痛心情可见一斑。
中秋
1997年9月1日
昨夜潇潇雨
今朝一片秋
佳节盼明月
亲人梦中求
[说明评析]
这首诗写于母亲逝世后第二年的中秋。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本是阖家团圆的节日,想到不久前离去的妻子,圆月之夜不能团圆,只能在梦中相见,才有了内心的伤感。没有了节日的欢笑,只有失去亲人后的思念。
偶得
1999年9月1日
革命五十年
历尽艰与险
老来无所依
还要还欠款
[说明评析]
1999年秋,距母亲病逝已有3年,父亲失去老伴的悲伤渐渐平复,但有时又不由自主地显露出失去最亲的人的悲伤。《偶得》这首诗写于秋天,不知道是什么事引发了他的失落感和孤独感。母亲生前在街道小厂工作,生病不能享受公疗待遇,只能自费。因生病举债,到三年后还没有完全还清。所以他才发出了“老来无所依,还要还欠款”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