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祭先人感慨
今天是中元节。早晨走过一个宽阔的十字路口,看到了人们昨晚祭奠已逝鬼魂留下的痕迹。中国的老百姓坚守中国民族的文化传统,即使是鬼节,也要为逝去的亲人献上一片心意。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也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之一,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信仰,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今年的中元节天气依然很热,有点类以诗人杨万里说的“雨余赤日尚如炊,亭午青阴不肯移。蜂过无花绝粮道,蚁行有水遏归师。今朝道是中元节,天气过于初伏时。小圃追凉还得热,焚香清坐读唐诗。”不过,诗人相信中元节后,这种酷热无论如何也持续不了多久。他另一首写于中元节后的诗,就直接题为《新凉感兴》:“初退生衣进熟衣,新凉只与睡相宜。草争人迹微疏处,荷怯秋风欲动时。又是一年将过眼,如何两鬓不成丝。中元节后新来懒,草册才抄第二诗。”天凉好个秋,更适于中元节的气氛。
用诗抒发中元节的感慨,反映出古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尤其是诗中“又是一年将过眼,如何两鬓不成丝”,令人动情,不过“如何两鬓不成丝”显得有些感伤了。不如改成“不惧两鬓已成丝”。老是必然,但面对已不在人世的亲人,还是应该乐观,有一种顺其自然的气慨,以慰逝者。
这是父亲逝世后第一个中元节。他是离我最近的亡故亲人。中元节,我不想烧纸祭奠,也没有条件去放荷灯。在我心中,父亲还活着,在七月十五日月亮最圆的夜晚,我只想父亲能从天堂重新回到人间,与我相见。我想告诉父亲,在他离去的九个月时间里,人间发生的一切变化;我想让他知道,他死于新冠疫情爆发之前,是一种幸运;他的亲人们经过疫情的考验而安然无事。这应该是他在另一个世界最关心的,他可以带着宽慰的笑容走了。尽管我们都是“两鬓已成丝”的老人,但是可以告慰老人的是我们儿女们没有让他的担忧——白发人送黑发人——成为事实,而且自信,把他和母亲给的生命延续到很远的将来。
父亲,母亲,你们在天堂安息!不是中元节,也要和你们交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