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避免不了从众的心理,比如说做买卖,看见谁卖钢材发家了,就也想着做点钢材的生意。看见谁卖股票赚钱了,觉得这个来钱快,也许并没什么经验,就也想跟着上。前街开一家“土掉渣烧饼”,天天排队。一个星期以后附近就出现了三四家,有“土掉渣”、“土掉馅”、“中国匹萨饼”,其实都是一样的烤饼刷酱撒白菜。
其实在这中间我们也可以看到媒体的力量,郭德纲的相声风靡,他说:“研究高科技,发明一种驴肉火烧能不加驴肉的”、“保定有什么好吃的?驴肉火烧、驴肉火烧、驴肉火烧。。。。。。”。这段相声倒也救活了“驴肉火烧”。北京原来没有这个东西吃,三年前要吃驴肉火烧真的得去河北,可这半年北京大街小巷全都是。当然这个“驴火”还是很好吃的,可是店越开越多,而品质也参差不齐了。看起来很多家生意都比较冷清。
“超女”不是“选秀”的产物,却反而是“超女”促红了“选秀”这个“行业”。“超女”当时是一枝独秀,广泛的收视也让制片方赚得盆满钵满,媒体更是铺天盖地。而大家很多话题也在围绕这种比赛,感觉如果没看过“超女”就少了个聊天时重要的元素。媒体力量+从众心理带来的魅力,自然也会吸引别人。各个电视台也都不约而同地跟着搞起“选秀”,而其它形式的“选秀”更多起来。这个产业要比“驴火”本钱大,更值得重视。
北京最早流行羊蝎子,后来满马路都是,也就没什么人吃了。大家转投“麻小”,“麻小”又变成了“武汉鸭脖子”。后来鸭脖子都赔钱了,吃“土掉渣”吧。现在还有人吃“土掉渣”么?应该不会太多了,可是北京那成百上千家跟着开起来的烧饼店还在,至少我家门口的四家在苟延残喘着。
“驴火”“土掉渣”毕竟是上不了大席的快餐,生意做赔了,大不了换个招牌改修脚铺。这电视台作节目毕竟投入比较大,花的都是人民血汗钱,尤其是中央台还总“亏损”。做东西还是慎重吧。烧饼买卖做赔了,让人们看腻了,还好开发新品种,砸了“驴火”的牌子我们明年也可以吃“牛火”,反正饭是总要吃的。但是什么都搞“选秀”,给全国人民的审美添腻,电视台以后的生意还做不做了。
附:中国选秀不完全统计:湖南卫视《超级男声》、《闪亮新主播》,湖南经视的《明星学院》,央视《梦想中国》、《非常6+1》、《挑战主持人》、《星光大道》,东方卫视《莱卡我型我秀》、《星空舞状元》、《创智赢家》,湖北卫视《下一站天后》〉浙江卫视的《天生我才》等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C3%91%C3%AE%C3%97%C3%8F%C3%9C%C3%BC.D449604AD5214F4/%C3%97%C3%80%C3%83%C3%A6/u=3140315456,1307409738&gp=3.jp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