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成为球迷的开始是从电视上偶然看了场球赛,或在世界杯期间跟着别人凑热闹。也有的是看报纸杂志先喜欢某个球星而喜欢上足球。这些“半路出家”的球迷应该占球迷总数的大半。当然“半路出家”绝不代表水平低。如果你是看82年世界杯成为球迷的,那到现在绝对是元老。我是88年第一次看足球,到现在18年。但我是“科班”,为什么呢?因为我第一次看球才6岁,而且是在现场看比赛。那时候我记得是爸爸骑自行车载着我,到了山东省体育中心。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涌进一个地方,第一次看到绿色的球场,记得当时很兴奋。我看的第一场球的对阵双方是“山东济南压力容器厂队”对“广州白云山队”是全国足球乙级联赛好像。我觉得很喜欢这项运动,看到这些人可以把球踢到很高,从我坐的角度看好像有十多米的样子,而且球落下来经常会砸到他们头上,而他们竟然没有事,继续跑。我觉得很了不起。我那时不知道一场比赛多长时间,还有什么是犯规之类,只知道我应该鼓励山东那队的队员把球踢到对方球门里,而我身边的人也都是在为白色球衣的那队加油。当时没有彩旗,没有球迷号,大家都只是在用喉咙喊口号“进一个”。我跟着激动,跟着大家喊。精彩的时候别人会站起来喊、跳,这样就把我完全挡住了,当然我也不在乎,只要高兴就好了。
就这样,我在那一晚成了山东队的球迷。其实当时我并没有把“我是哪里人”搞的很清楚,这就像吃饭的口味。四川、湖南人爱吃辣的,也许他们从小就吃辣,或者说第一次有记忆的美餐是辣的,所以养成了习惯。我6岁的这天,成为了球迷,而且三天后又看了我的第二场球赛,还是在老地方“山东济南压力容器厂队”对“沈阳东北六药队“。那时候的比赛还是赛会制,就是把队伍都集中起来比赛,决出冠军。但是从队伍的名字可以看出来已经有了赞助的单位,有了职业化的影子。
我的足球生活开始了,从一开始的看热闹到后来看意大利世界杯、美国世界杯,我也渐渐知道了什么叫越位,什么情况下判点球,什么情况下给间接任意球。。。自己也踢,跟一群小学的同学们。我也算启蒙比较早了,但踢不好,不知道是体质问题还是什么的,感觉跑不动。包括初中的时候我也到专业的足球学校学习了两个月,还是不成。12分钟跑一般要求是 2900米才算足球运动员的最低限,而我拼死一次跑了2534米。。。。。。基本可以放弃了。那我就放弃了。但还是看,偶尔还踢,骑自行车40分钟找一个军队的草皮球场(其实也跟菜地差不多),和一群初中同学踢,瓢泼大雨也不能阻挡。我踢球和看球最凶的是94年,也是中国足球职业化的第一年,有了甲A联赛。当年我喜欢的山东队(当时叫山东济南泰山队)是乙级联赛刚上来的升班马,各种条件都很差,好像注册资金才150万元,队员到哪里参加比赛的路费都要东凑西凑的,当然不被大家看好。但是成绩却让人吃惊,刚开始的几轮都名列前茅。而且在香港踢球的王东宁还回来帮助家乡球队,真的很煽情。这也是我现在最多回忆的一只球队,那时我上小学六年级,每天就盼望着到周末的比赛日能到体育场为山东队加油,没事的时候也总找张纸,写队员的名字和画他们的球衣,反反复复。。。。。。还包括这一年比赛打了一半,队伍没钱了,去客场比赛为了省旅费只能带11个队员去,一个替换的都没有。这时候山东的很多企业和球迷就出来捐赠。那时的捐款现在看都是可笑的,有企业捐十台空调的,因为山东泰山队当时都住在地下室里,天气太热,没有空调吹。还有捐矿泉水或者赢一场比赛奖励一万块钱的。我当时作为小球迷也捐了120元---我一年的积蓄。再回忆一下当年的山东泰山队吧。主教练是殷铁生,他绝对是山东队的功臣,在困难的情况下屡屡挽救队伍。我觉得他在当今中国教练中是一流的,后来带长春队、国家少年队成绩也很好。王军和张鹏生,他们俩为山东守了差不多10年的门,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了。吴刚,山东队当时最年长的老大哥,差不多95年就退役了,娶了当会计的太太,从此过平淡生活。跟他踢球的风格很像,朴实低调。刘越,当时是年轻小将,现在好像已经退役当评论员了,我很喜欢他的风格,有冲劲,而且踢球动脑子。其实他有很多不利因素,比如身高较矮,体能不太好,而且是右脚队员。这样他作为助攻型的左后卫会很辛苦。但是有志者事竟成,他还是入选过国家队。张海涛,是山东队的老后腰,退役以后当过中国女足主教练。邢锐,94年和后来6年山东泰山队的队长,一个精妙的左脚选手。李小鹏,94年还是最小字辈的队员,第一次参加全国联赛,外号“拼命三郎”,现在已经退役,成为山东队代表人物。邵延杰,拖后中场,体能最好,12分钟跑3750米,是邢锐退役后的队长。唐小程,主力前锋,速度快,和宿茂臻组成“一高一快”的锋线搭档。宿茂臻,山东队丰碑式的队员,多次入选国家队。另外还有李斌,李明,王超,姜勇,冷波,宋毓明等等,都是很好的球员。
而这支我钟爱的球队也时常给我惊喜,职业联赛前几年的排名都不错,宿茂臻得了最佳射手。尤其是夺得了足协杯冠军,那是在一种困难的境地下,一种精神力的爆发。泰山总是有一种精神,不管在困境中还是逆境中,寻求一种向上和进步。过去其实山东队的打法比较粗糙,但我正感觉到这种精神的存在,相信她总有崛起的一天。所以我就想写点东西给我爱的球队。我第一次挣钱印象很深,是初中2年级,写了一篇有关于足球的短文,最后登到报纸上只有几十个字。而我得到了价值10元的一份礼品。同年我挣到了第一笔稿费,也是足球的评论文章,是用汇款单寄来的20元。这让我很兴奋,觉得以后要靠写作挣钱了,所以催促我爸花了6600元买了电脑和打字机。。。当然最后是写了三年没够本。。。但我仍然喜欢。因为能为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说话是快乐的事情。我原来一直盼望山东队能有一天也来个外国人踢球,当时觉得是不可能的,因为山东队穷。“没有一个洋外援,全是中国男子汉.”这个口号我们都明白是无奈的。还盼望山东队什么时候能拿个冠军啊,那我肯定乐疯了。又想着也许将来山东队会成了特别有钱的球队,不再被鄙视,不再被欺负,大家都关注。如果有那天,我肯定什么都不干了,天天看比赛,天天守在体育中心。
而当这一切真的像梦幻般一个个实现的时候,我却与我的山东足球渐行渐远。我在“双冠王”以后来到北京,开始了新的生活,也看不到鲁能泰山的比赛了。我尝试过去工人体育场看北京队,比赛也很精彩,但我全场都静静的坐着,没有欢呼,没有兴奋。我脑海里并没有显示出“背叛”,也没有排斥。我尝试接受新的环境,但我的情怀接受不了。其实就像现在,我知道了山东鲁能已经成了中国最强的队伍,虽然我看不到他们,甚至队员也认不全了,但我感到自豪,更无悔于几年前顶着烈日排队买球票的日子。而我今天写了这篇文章,是希望在18年后,感谢山东足球18年来带给我的一个个惊喜,并且表达我永远不变的爱。虽然我已经远离,并且可能将继续远离下去,但是我记得起自己穿一身足球服,把球夹在自行车后面,挥汗如雨的去训练场的样子。记得起我剔着平头,戴着眼镜,排队四十分钟捐上120块钱时幸福的心情。记得起在纸上反反复复画着队服,写着一个个球员名字的我,那个纯真的少年,和那段纯真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