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查重”真的能杜绝学术不端吗?

(2011-05-14 18:32:00)
标签:

论文

查重

抄袭检测

分类: 本人原创
    近两天学院的同胞们都经受了“查重”的考验,可能许多高校也会有类似的经历。说是“考验”一点也不为过,它检测了论文的抄袭情况,同时其结果也吊足了大家的胃口。我们是首届接受检测的毕业生,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个“查重”多少有点神秘色彩。至于其能查到何种程度,何为“重”,众说纷纭,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忐忑。检测以文字复制比30%以内为合格。5月5日大家统一上交论文,等待抽查检测。12日,抽查结果出来了。全学院有400多人,这次的抽查抽取了四分之一的论文(108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有16人的文字复制比为0%,52人(不含0%人数)在30%以内,其余全部超过30%,最多的一个居然是91%。这样的结果显然不会令人满意,学院于是决定全体学生均参加检测。得到消息之后,很多人刚刚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我之前没有被抽中,所以对重新检测的结果也有些担心,因为之前的结果很不乐观。当然,我毕竟是做设计的,可能重合的部分很少,而且我也尽力地把这个“可能”降到了最低,达到30%的标准应该没问题,所以对于结果我只关心数字的多少,同时我也想看看这个“查重”到底有何妙处。
    13日,二次检测的结果出来了,导师发短信说我通过了。接着,群里也公布了所有人的结果。我很欣慰地看到自己的结果是0%,看来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这次440人参加检测,71人为0%,193人(不含0%人数)在30%以内,复制比最多的是92%。情况真的很严峻,半数左右的人都不合格,而且其中有25人因超过了70%需要重写。看来“查重”确实迫在眉睫。但是这个“查重”也是有很多漏洞的。我们学校使用的是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检测的范围是中国知网中涉及的各个数据库以及其他对比数据库。也就是说如果抄袭范围不在这些数据库中(诸如抄书、抄网),则很有可能检测不出抄袭,除非数据库中也有文章与书或网上的内容类似。其实写论文是鼓励参考数据库中的期刊的,因为期刊印发的周期短,所载文章的观点也会比较新颖。而书的印发周期很长,著一部书需要很久,校对、刊印、发行又需要很多时间,很可能某个观点在著作的时候还比较时髦,但发行以后,甚至读者看到以后其观点已经过时了。但是面对这样的一种检测,选择使用数据库的人数可能会减少。毕竟只要使用数据库中内容,就可能会提高文字复制比。但也有个方法控制这个比例,就是修改原文内容,让其意思相近、措辞不同。这样一来,文字复制比降低了,应付了检测。殊不知这时的写论文已经成了玩文字游戏,或者说是语文水平的检测,而非是学术研究了。难道因为措辞不同就可以认定不是抄袭吗?
    所有的系统都没有人工智能的功能,因为计算机本身的智商是极低的。它的每一步动作都需要有对应的指令,所以它擅长大量的重复的机械的工作。“查重”的过程同样机械,其基本的算法是对比相同字符。而没有相同字符,或文字转换成了图片则视为原创。这样会助长很多人的“变相抄袭”,只是改个说法、换个形式就又成了一篇新论文。修改论文不再是为了学术规范,而是为了“查重”。“查重”已经成为一种指标,在文章本身质量之外约束着文章。
    我不清楚这个系统对引用是如何界定的,引用是否算在文字复制比中。从检测报告上看,报告会列出重合的文献,并在被测论文中以红字标识;同时会在重合的文献后提示被测文中是否为引证,但是重合的字数还是算在了文字复制比中。这对一些类型的文章很不公平。比如一些定性分析的文章,必须要提出定义和特点,这些是不能改变的;还比如一些文学分析的文章,必须要引用一些文学作品的原文。这些必须的抄袭在经过标注以后是不应该影响检测结果的。个人认为如果影响检测结果,也应该把文章合格的标准分类设定。设计类的文章比例稍低,定性分析类的文章比例稍高。毕竟不同的文章规范不同、写法不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统一标准。
    “查重”的推出还给一些有头脑的人带来了商机。网上随处可见抄袭检测的软件,超过一定字数就要收费,有些网站的生意很是红火。对自己文章不放心的同志很愿意花钱提前测试。这也是被学校的检测逼得走投无路了。但是这些网站的质量,甚至安全性就有待考证了。我不禁怀疑,本来没有上网的文章,交给这样的网站检测以后会不会就变成上网的文章了呢?所以为防自己的原文成为替身,还是慎重相信网上的检测吧。在答辩之前,除了导师的修改,论文都是以“查重”论英雄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抄袭行为,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查重”不能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只能起到一些约束作用。相关的规定还应该合理一些,对于“查重”的结果应该视情况对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