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京审判观后感

(2010-09-18 13:10:30)
标签:

东京审判

观后感

九一八

杂谈

分类: 本人原创

    电影《东京审判》已经看过多遍,今天再看似乎尤其应景。九一八这个日子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日子,早上十点多还听到了防空警报声,声声长鸣再次提醒我们——勿忘国耻!

    这是一部描述二战结束后,远东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一段历史。片中一个个定格在荧幕上的人物形象,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交相映证以及对于战争的深刻反思都无不发人深省。随着影片故事的开展,我也被带入了那个复杂的时代,并伴随故事的进展在自己时而悲愤时而惊喜的感情变化中深深地感受那段痛心疾首的黑暗岁月。

    影片里的几段激昂的审理和辩论固然是精彩至极、解恨解气,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内容却是影片中正夫的一句台词:“你见过一个孩子杀人吗?弘二那么纯净的一个孩子居然变成了一个杀人狂魔,我必须杀了弘二……”可见,战争是残忍的,对被无情杀害的受难者和对凶狠施暴的杀人狂魔都同样残忍:前者被剥夺了生命权,后者则被战争泯灭了人性。这些原本善良的人在战争的血腥席卷下都沦为了战争的牺牲品,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殉葬品。

    令人气愤的是战犯松井石根在作证时居然说中日之间的战争就像是亚洲大家庭中兄弟之间的争吵。此后的一连串证词无一不是在美化战争。他的每一句话都令我觉得怒不可遏,一方面对这种极不恰当的比喻感到无法接受,另一方面也很“佩服”松井能把这谎言讲得面不改色,好像他在诉苦一样。然而,根据远东军事法庭在最终的判决书中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认定,在侵华日军占领南京的最初6个星期内被杀的平民和俘虏达20万人以上。而中国方面公布的数据是30多万人。东条英机等战犯挑起的战争夺走了2015000中国人的生命,这笔血债岂是“争吵”两字可以形容的?那么多直观的数字摆在眼前令人不寒而栗,而这些战犯却毫不为之所动。东条英机甚至认为首相发动战争在道德和法律上完全没有错。更令人气愤的是当检察官问及若他和同僚都无罪释放的话,他们是否准备一起重复先前的侵略行径时,他的回答坚定得令人发狂——“是”。那么多无辜的生命都唤不回他的一点良知,他就是再死一亿次也难解人心头之恨。

    可是,对于量刑,11国的法官仍有很大分歧。我很不解,这些战犯在屠杀百姓时连眼皮都不会眨一下,为什么法庭要杀他们时却要如此费劲周折。两年的东京审判难道还不能证明这些战犯死有余辜吗?梅汝璈说得对,“只有死刑才能让在战争中死去的人瞑目。”杀人偿命,连这些战犯最终的极刑都不足以平民愤,更何况如若不对他们施以死刑呢?还记得第一次看这个电影时,在看到影片中那个投票表决的时刻我很紧张,虽然早已知道结果,但仍旧无法放松。投票的结果“Yes”只比“No”多了一票。我真的觉得很不甘心,在那么多事实面前,在梅汝璈那样激昂的陈述之后,同意对战犯施以死刑的法官仍然那么少。不能说不同意死刑的法官就不维护和平,只能说他们的维护方式太过温和了。法律规定了什么事情我们不能做,否则就要收到惩罚。谁也不能保证如果法律不惩罚日本,那些战犯以后还会不会兴风作浪……还记得一次实践教学活动中,同学们一起看这部电影,当最后一张投票公布时,当大家看到那个“Yes”时,全场的同学都在鼓掌。大家的掌声中含有我们的爱国情怀,含有我们对那些战犯的愤怒……含有了太多太多。

    法律是公正的,无论战犯们在法庭上如何为自己开脱,无论有多少律师为他们辩护,无论他们在自己国内如何美化自己,都不可能逃避惩罚。因为真正的事实是永远不会被抹杀的。远东军事法庭判决28名被告全部有罪,以东条英机为首的7名战犯被处以极刑,至此审判终于落幕了。这场审判历时两年零七个月,公开庭审817次,各种数据都堪称惊人纪录。影片的整个过程使我感到有些压抑,直到最后梅汝璈的画外音说“我,尽力了”,才叫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影片在童声的吟唱中结束,声音清亮节奏柔缓。在一次次激烈的斗争之后,似乎一切纷争都平息了,留给人们一片安宁。

    这是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第一次成功地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尊严的故事,以真实而详尽的资料揭露了九一八事件以及南京大屠杀等重大事件的真相。这些真相应为全世界人所知,而不能像日本篡改教科书那样被美化所掩盖。侵略就是侵略,日本人民一样需要了解真相并相信真相。“我们没有去做一个复仇者,但是如果我们忘记历史,那一定会招来更大的灾难。”这是梅汝璈日记中的话,也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日子拉响警报的意义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上课时画的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