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小说

(2010-01-27 13:23:21)
标签:

小说

文化

分类: 小说情缘

http://s15/middle/4865cfa5h8eb4ff8dc84e&690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与小说没有交集,甚至说我与书没有交集,除了上学所用的课本之外,我几乎不会自己找书看。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耐心看不进去,于是便有些排斥阅读。我尤其不喜欢看密密麻麻的文字,在看课文或者考试审题时,我都看得很慢,自己总是在一种强迫的感觉下去阅读文字,很不舒服;我甚至很奇怪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爱看书,尤其有更多的人爱看小说。其实到现在我看文字的速度依然很慢,和别人一起看文章的时候,人家总是要等我看完再翻页;大家同时看一部小说,我总是最后一个看完的。只是这其中有一点不同,以前是讨厌看书,缺乏耐性;现在是喜欢看书,怕看得快了遗漏了精彩细致的内容。其实在迅速浏览的过程中去粗取精是一个能力,但我没有,因为我总担心自己会去精取粗。所以我时常会反复推敲书中的细节,总是能歇斯底里地找出些漏洞与身边的人讨论,他们都说我认真过度,但我觉得这样看才有意思,只是“不会粗读”依然是我的一个缺憾。

    第一部从头看到尾的小说是哈利波特系列,这让我自豪了很久,因为能让我看完一本书是很不容易的,更何况是七本。在我看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电影之后,我就喜欢上了哈利波特的故事,但因为原著中的一些内容没有在电影里演出,我便对这些内容产生了兴趣,之后就去找同学借书来看。看着书中的描述,联想着电影的片段,我仿佛又给自己放了一遍电影的慢镜头。看电影中一闪而过的画面在书里是如何被描写得淋漓尽致,看电影中被忽略的人物表情在书里是如何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书中的内容更加细腻,更加全面,这不仅仅是故事内容上的全面,而是一种整体感知的全面。它展现着在另一个世界中的人们面对和我们一样的生活琐事,用了不一样的处理方式,加之大爱大恨和英雄主义的故事背景,把这个故事提高了层次,让读者观之更加亲切、更加敬畏。

    由于对这个故事的热衷,我便成了“哈迷”,但不是狂热的哈迷。每出一本哈利波特,我都会借来看。之后就成了先看小说,后看电影的模式。看着小说中的内容,想象着如果拍成电影会如何如何,然后看着电影或兴奋或失望,兴奋于比自己想象更精彩的画面,失望于不如自己想象的甚至被删减的内容。于是乎,对小说的追求便胜过了对电影的追求,总会在不经意间贬低电影。其实呢,真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言,电影的导演也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哈姆雷特”而已,自己是另外一个“哈姆雷特”。既然不是同一个,就肯定有差别,而这个比较差别的过程也会更有意思。话说回来,如果我有能力看完英文原版,也许也会对中文版的小说或褒或贬。每一种形式的转变,都或多或少地夹杂了媒介者的个人认识,从而造成了信息失真。这个过程就好比数据格式的转换过程,最全面的永远是最原始的,而最真实的哈利只在罗琳的心里。从一个故事的描述中提炼出自己的主人公,才是看小说的乐趣。

    了解了看小说的乐趣,但我依然看不进去其他的故事。因为了解是一回事,实践又是一回事。能读完《哈利波特》,是因为最初从电影上对这个故事的了解,为了探究熟悉环境中的未知故事。而我对于其他的故事并没有兴趣。说到底还是入戏速度的问题。对于陌生的故事,看了好几页都没有进入故事情节当中,再看后面还有那么长的内容,便没有耐心读下去了。也许后面故事内容会很精彩,但也免不了被我忽略不看的待遇。当然了,因为没继续看,所以不会知道后面的情节的精彩与否。就这样,从初中到大一,我对小说的认知只有《哈利波特》。平时没有时间亦没有兴趣去看小说。高考之后曾经努力地叫自己去看《红楼梦》,很喜欢这部巨作,也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读着,在博客里写了一些感想,但没有坚持把所有感想写下来。上大学以后,时间闲下来了,大家都去图书馆借小说或者拿着手机看TXT。我对这种行为很不屑的,直到有一次,盛盛在网上找《何以笙箫默》,见这小说很短只有十二章,我就传到了手机里,留着上无聊的课时看。故事很平凡,很简单,描述的笔调清静朴实,娓娓道来。一开始觉得没什么,但看完之后就觉得故事非常入心。这是一个执着于等待和相爱的故事,虽然故事一开始就很虐人地叫男女主人公分开七年,但重逢之后的两人由装作陌生到真的甜蜜的历程却渗透在字里行间,很温馨,很舒服。我觉得自己有些喜欢看这类都市爱情的小说了,之后又看了《良辰讵可待》、《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翻译官》、《第三种爱情》、《原来你还在这里》、《卿心难求》、《初情似情》、《佳期如梦》……我感叹于“爱”这个神奇的东西,为书中的幸福人生而欣慰,为书中的悲惨遭遇而惋惜。这种近乎写实的小说会让人了解很多真实的人、事、物,或轻快、或沉重,都是生活中的缩影。秉承“扬弃”的思想,可以在其积极的部分中借鉴一二。

    看了这么多小说之后,便不再这么难于入戏了,也比从前更加有耐心能读得进去了。这时,盛盛和曦曦都在看秋夜雨寒的三生三世系列。听她们讲着故事中的现代人穿越到了一个架空的历史时代,上演一场场华丽而忧伤的爱情故事。我也投入到了对穿越小说和古代架空小说的研究当中。粗略地看了三生三世系列的《若爱只是擦肩而过》和《跨过千年来爱你》,细致地看了其中的《终难忘》。我觉得古代的小说更加引人入胜。之前很喜欢看古装剧,尤其爱看武侠的,因为古装剧的服饰很漂亮,而且武侠剧的武功很精彩。尽管那些动作现实中做不来,都是特技制作的,但确实很好看。看古代小说我喜欢的也是这一点。喜欢古代女人复杂的头饰,和那一身轻纱软缎飘逸如仙的衣服,加之来去如风的轻功和文雅古韵的谈吐。这一切描写了一种全新的氛围,是现代人无法体验的氛围,没有高楼大厦的压抑,只有亭台楼阁的清幽。古人称挂画、插花、焚香、饮茶为四艺,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现代人看之,只会觉得古代人是因为没有别的余兴节目才干这些事的,甚至是觉得那是附庸风雅。但是在那样一种环境中,这些事在故事中做来又是那么的自然。看古代小说不仅仅是看古代的人爱恨情仇,更为体会那么一点在现代不能实现的清幽。有人说古代小说的杜撰成份太浓,我同意。要说杜撰的话,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是最大的杜撰了,我也不相信世上真有那么强悍的武功,但就是喜欢作者杜撰的那种感觉。现实的东西看多了,就喜欢找点虚幻的东西看,算是互补一下吧。所以,相比现代题材的小说,古代题材的小说更具特色。

    有好几次,我都萌生了自己写小说的欲望。我在给《无敌珊宝妹》写剧评时,有的亲在回复中还鼓励我也去写小说,我当时还真的是飘飘然了。但是到现在读了这么多小说,我觉得写小说真的很不容易,而我认为自己没有驾驭故事的能力。在最近追的几个古代小说里,多数小说描写到了人物的缜密心思,可谓“见一叶落而知秋已至”:《终难忘》中的司马逸轩和丛意儿、《且试天下》中的丰兰息和风惜云、《兰陵缭乱》中的斛律恒伽和长恭、《凤囚凰》中的容止和楚玉、《醉玲珑》中的夜天凌和凤卿尘、《且珍行》中的秦昕和周栖雁、《如是天下》中的夜引幽和凤如是、《兰因璧月》中的明华严和兰残音……那都是些料事如神的人,喜怒不形于色。以上都是我喜欢的男主和女主,这些小说中的女主都是容姿绝美的女中豪杰,有的武艺高强、有的才智过人、有的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站在男主身边更显锦上添花。这么丰富的人物光是描写一个就很难了,更何况是还要写到与其对立的众多人物呢。小说最最吸引人的还是人物性格,几个饱满的人物便撑起了整个的故事,任何一个人物的缺憾都会影响故事的表现效果。分析一个既定的人物很容易,但塑造一个全新的人物却很难。要塑造人物,其语言、动作、神态、衣着、相貌都要有特点,基本上是见词而知其人,表现这一特点又需要量体裁衣的言词来形容,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词语,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很多小说都有这样的细节:只点出人物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特点,还没有提及人名,读者就知道是谁出场了。理想的男主都是俊逸无双、女主都是风华绝代,如果只是这几个字就太过千人一面了。在此基础上如何写出自己的特点呢?这又是一个难点,我自认为没有这么多的词汇量来充实文章。我很喜欢《且试天下》的行文风格,大气、豪迈却又细致、清雅。它诠释了一个全新的架空的战国时代,有读史的感觉,又不失武侠小说的引人入胜。我也很喜欢《醉玲珑》的故事架构,把战场拼杀、朝堂争夺写得环环相扣,其中蕴含的亲情、爱情、友情更让人为之动容。这都是可以自如驾驭故事动态的体现,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也是我不具备的。

    而后就是故事的叙述方式,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叙述会给人不同的感觉。我非常喜欢《逃嫁新娘》的一段叙述,那是写枫霓裳为了绒沁心和林作岩的安危去大义赴死,在那之前留给绒沁心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霓裳要沁心好好爱林作岩;要沁心相信自己会去到天堂,不要为她难过。如果直接写出信的内容,之后再写沁心如何实现霓裳的嘱托。那么这段只是转述霓裳有什么想告诉沁心的,沁心是如何做的。也许读者看后会对霓裳有疼惜,但不会很强烈。而书中却没有直接写出信的内容,而是贯穿在写沁心看完信之后去做的每一个动作、说的每一句话中。

【戎沁心见林作岩不说话,便转过脸来,对着天空。她的眼眸忽的一眯,清透的阳光丝丝扣在她的瞳孔上,发出光芒。“世上是有天堂的吧?”——沁心,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或许我会在天堂之上。——男子转过脸来,看着女子洒满阳光的侧脸,她的表情很动人,令男子一楞。“以后啊,我决定每个星期都去教堂祷告,这样的话,如果有天堂的话,我就能上天堂了。”她忽的瘪了下嘴,转过脸来冲着男子调皮一笑:“我们一起去好不好?”——我一直相信有天堂,因为怕自己将来不够资格去,所以,每个星期我都有向主祷告,是不是很好笑?——林作岩随着她的笑容,也不自觉的嘴角上扬:“好,一起去。”戎沁心双眸转过来,带着满眸的暖阳,与男子互视。她抬起手来,在林作岩的眉宇间一轻柔一划:“所以,为了要去天堂,我们不要再忧愁,再难过了。”——所以,沁心,不要为我难过。——……】

    看过之后,对比心岩之间的温馨和霓裳的用心良苦,更加为霓裳的大义付出而动容,这其间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蕴含感情,让读者印象深刻。这样的写作手法是我想不到的,也是无法刻意模仿的。

    既然写不出小说,那就好好地享受作者精心创造的这些故事吧。小说里在讲故事,我喜欢看故事。很欣慰自己不再排斥小说,不再讨厌看长篇的文字了。其实觉得自己很奇怪,之前不喜欢看长篇的文字,却很喜欢写长篇的文字。从05年10月份开始写博文,06年1月份正式在这里安家,到现在时常不断地在这里写一些东西,或长或短,内容不一,风格不一,很多内容一写就是几千字,比写思想汇报来得容易。人家说你这么能写,一定爱看书。我只能说“非也”,我感觉自己的那些东西还是胡诌的成份多一些。知道看书很重要,却也提不起性子来看。而现在,由哈利波特到喜欢故事,由喜欢故事到喜欢小说,由喜欢小说到不排斥阅读,再到愿意找各种书来看,这样觉得很充实、很有趣。

—————————————————————————————————————————————————

    之前几个月我在PPS上一遍一遍地看《美人心计》,很多情节的台词几乎都能背下来了。我还在宿舍鼓动姐妹们一起看,给她们从头至尾地讲述其中的故事。我喜欢于正写的这个本子,更喜欢剧中演员的出色演出,最叫我惊讶的是配音和角色的完美融合。我为刘恒和窦漪房真挚的相守赞叹,为周亚夫和莫雪鸢悲愤的错过惋惜。我喜欢刘恒的永不相问、喜欢窦漪房的缜密、喜欢雪鸢的忠诚、喜欢长君的坚持、喜欢清宁的忘我……06年的《大清后宫》是我第一次了解于正的作品,那时还没有这么多感慨。现在《美人心计》叫我开始关注这位金牌编剧的作品。时下正在横店热拍的《宫锁心玉》正是我关注的主题,这大概是第一部讲述清穿的电视剧,故事背景也是清穿最喜欢写的康熙朝。看到贴吧里盛传这是根据某个小说改编的,但也只是盛传,因为编剧自己都说这是他的原创作品了。网友们一会说《宫》像这个,一会说《宫》像那个,我倒是很奇怪,电视剧还没开演,怎么就知道像哪个呢?只是网友们提到的这些小说勾起了我的兴趣,以前从来没看过清穿的小说,借着网友们的提醒,我正好去探索一下。

    现在的主要成绩是看完清穿的三座大山——《步步惊心》、《梦回大清》、《瑶华》,还有一部讲述努尔哈赤时期的《独步天下》。这几部小说的共同点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进行描写,读起来有种清穿日记的感觉,以一个贴近读者更贴近主人公的视角展开故事。宫廷生活的豪华奢靡加上深处其中的痛苦与无奈是贯穿小说的线索。至于更深的体会就不在这里赘述了,之前另写了两篇文章——宫廷小说的无奈1宫廷小说的无奈2。我在这两篇文里絮叨了好久。(10.8.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天津的大雪
后一篇:我的随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