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的医疗和保险真的那样好吗?

(2008-01-23 12:17:18)
标签:

我记录

城市印象

美国

医疗

保险

杂谈

分类: 生活在北美
     我的上一篇博文亲历美国医院急诊室引来大家不少的关注,因此打算在写我的住院经历之前,先简单解答大家的一点困惑和误解。

 

      在美国看病并非不要钱,只是,在医院的急诊室,一定是先看病,然后才说如何付账,救死扶伤是义不容辞的,普通的门诊就不是这样的了,没有保险,请付钱,没有什么好商量的。如果有保险公司,而且有很好的保险,自付的金额就会很低,比如,我这次看病住院,大概需要自付几十美元,其他数千美元的费用则用保险公司直接付给医院。我的医疗保险算是非常好的一种,普通门诊只付十元,每种药品自付费用大约在五元到二十元不等,大部分的检查项目也只是付十元甚至免费,住院动手术全包等等,将来写个帖子专门介绍一下保险的具体覆盖内容。

 

      但是,我的家庭保险(包括子女)价格不菲,一年一万多美元,好在由所在公司为我们出保费,算是职工福利。凡是包括子女的家庭医疗保险,一般来说,家里有一个孩子或者是八个孩子,家庭医疗保险的总额是没有差别的,就是说,家里孩子越多仿佛越划算。美国的大公司医疗保险福利一般都比较好,小公司福利相对会差一些,(美国的小公司其实占美国的经济收入和员工雇用的主要部分。)有些公司要求雇员自己负担一部分,或者自付,福利一般仅限制于配偶和二十一岁以下的子女,也有很少的福利特别好的公司会提供家里父母等人的医疗保险。

 

       如果,没有保险,就一定要自费,或者像是某位博友说的也有一些价格较为便宜的家庭医疗保险,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要自费的。美国的医疗费非常的昂贵,药费也很高,在世界上可算是最昂贵的,接收医院急诊室的治疗,价格就更加惊人。前年,我的一个手指头骨裂,去了医院的急诊室,最后我看到保险公司付的账单是700多美元。如果没有保险,在急诊室就诊后,不会立刻付账,医院会把帐单寄到你的家中,当然也有人想拖欠不还,医院大概会给你寄三次账单,如果医院没有收到付款的话,就会把帐单转给专业的债务追缴公司。到了这个地步,你在美国的个人信誉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在美国每个合法居民都有一个社会安全号码(Social Security Number),这个号码将伴随你的一生,考驾驶执照要这个号码,找工作,报税要这个号码,银行开户,贷款,买保险等等都要这个号码。最关键的是,这个号码记载了你各项历史资料以及信誉的好坏,一旦你有了欠钱不还的纪录,那么,你将来买房子,买车子,上学,自己做生意就很难得到银行贷款,即使勉强贷到的也是很高利息的贷款,就是说每人都会对自己的不好的信誉付出代价的。

 

         在没有钱的情况下,可以和医院协商,比如设立一个较为可行的还款计划,几个月或者是几年还清,甚至可以讨价还价,医院也不是顽固不化的,其目的是收钱,因此有时他们也是可以通融的。如果你银行里有存款,家里有房产,欠了医院的钱不还的话。医院可以把你告上法庭,经过法庭的论证后,法庭会直接冻结银行里的存款,最严重的,对于欠款数量很大的的人,房产也可能会被抵押,这是非常残酷的一件事情。

 

        另外,美国两千多万的非法移民,给美国的医疗系统带来很大的负担,这些人没有身份,没有保险,也没有钱,不少人看完病就消失了,没有信用,最后包袱就转嫁给了医院,医院也苦不堪言,美国政府对此也是无能为力,再加上保险公司医药公司大力追求效益,美国医生的费用不菲,导致保险价格上涨,相当数量的人都负担不起。我记得,2000年的时候,公司负担的单身个人医疗保险价格大概是在250元以下,家庭医疗保险当将近500元,不过没有我现在的保险好,就是如此,到目前也基本上翻了一倍。因此,美国的医疗制度肯定不是完美的,也有很多弊病。

 

       美国算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人口大约三亿,其中有四千七百万人没有医疗保险,包括八百七十万儿童没有医疗保险。美国的医疗资助机构(medicaid)和各州政府设有儿童保险项目,帮助家庭收入( 一家四口)在20650美元下的儿童获得医疗保险资助,但是依然不能跟上由于保费激增而带来的雇主减少对雇员的医疗保险资助的速度。布什政府建议州政府能够资助家庭收入低于51625美元的儿童,不过,这样的建议实行起来也有不少的困难。关于家庭医疗保险的各项提议在美国也是一个热闹的话题,也是这次美国总统竞选的一个讨论焦点。

 

      不仅仅是中国,美国的医疗保险改革也是任重道远。关于美国美国的医疗制度有好的地方,也有非常不合理亟待改革的方面,若是细讲起来可以洋洋洒洒地写本书。对于我们这些在海外生活的人们,也是十指交叉,暗自祈祷医疗保险能够合理和切合实际,让人不再为负担昂贵的医药费而发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