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年07月28日

(2022-07-28 16:33:13)
标签:

健康

教育

情感

文化

分类: 生活感悟

捉知了猴

文\点亮心烛

每天晚饭后,我都会到外面走上一个来小时。走到西笠山路边时看到几个人用手电筒在树上照着,便释然又到了捉知了猴的时节,虽然没有“装备”,但我还是拿出手机依然加入了这支队伍。

我每年都是喜欢捉知了猴的。今年我还专门购置了专用工具——强光手电筒,可能是因为有了工具的原因吧,今年的知了猴收获颇丰,在我常去的三棵柳树下,最多的一晚上我和妻子竟捉了27个,这是近几年没有过的。现在捉知了猴的人多,一晚能捉十来个就不错了。在这三棵树下,你来回地找,不会让你空手的,最多的一次在一棵树上一下就捉了五个,心里那个高兴劲不亚于中了一次大奖。

现在捉知了猴的人大多是6080后的人,90后的很少有人愿意在夜晚冒着蚊叮虫咬去捉这对于他(她)们来说并不怎么好吃的“美味”。对于6080后的人来说,捉知了猴的人应该感于一种情节吧,几十年的习惯,让他们一直对于知了猴挚爱有加,觉得这个时候不去捉这样的天然美食,真是暴殄天物。

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天入伏前后,捉知了猴是那时农村孩子的必修课。那时候生活条件还不算好,捉知了猴可以打发一下自己的“馋虫”。在老家捉知了猴叫“摸老黏羔”,是不是这三个字,我也拿不准,老家的人都是这个叫法。至于为什么叫它“老黏羔”,是因为它孕育的慢,还是行动慢,这个我也不知道。

那个时候村前的马路两旁都有排高大的杨树,路两旁有五六米宽的土沟坝。大树差不多得一抱粗,都是有年头的树了,所以树根里面蕴藏了很多的知了猴,到了夏天入伏前后的夜晚,陆续地爬出来进行它人生的一次华丽的“蜕变”。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还见不到现在遍布大街的塑料瓶,那时一般都是用老式的玻璃罐头瓶子或类似的瓶子罐子等来盛捉到的知了猴,为了防止捉到的知了猴蜕变,瓶子里还要装上一些水。那时候也没有现在的充电式手电筒,都是用那种老式的白铁皮手电筒,用干电池的那种,手电光也不怎么明亮,但是在那个还点煤油灯的时代,已经足够亮了。

夏天的时候因为白天长,所以吃晚饭比较晚,捉知了猴时,孩子们都是等不到吃饭的,回到家拿上这块“干粮”(馒头),带着手电筒和瓶子就出了门。天还亮时,知了猴还没有爬出来,这时候就要找知了猴的洞穴,这就要比比谁的眼力好了。知了猴的洞穴和其它虫类的洞口是不一样的。一般虫类的洞口和洞里是差不多一样大的,而准备出洞的知了猴的洞口却是很小,但洞口的土很薄,洞口一般不会是圆形的,多数是不规则的形状,你用一小木棍或手指轻轻一碰,洞口便变大了,洞穴并不深,知了猴就藏在里面。这时候所有人都是弯着腰紧盯着地面上的每一个小洞,如果谁发现了一个知了猴的洞穴,便不由自主地喊一声:“找到一个!”。那种喜悦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时候只要稍微挖开洞口的土,用两根手指就能把知了猴捏出来,当然也有“顽固的”,需要用铲子直接把老窝端掉,才能俘获它。

记忆里总觉得那个时候的知了猴多,每天晚上我和姐姐总能捉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捉到的知了猴回到家便洗洗放到了咸菜缸里。那时候咸菜缸可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器具,咸菜缸里的东西也比较杂,白萝卜、白菜根、长豆角、小茄子……,只要能腌制的东西都统统扔到里面。隔上几天家里就可以炒一次知了猴吃,在那个物质还不发达的时代,夏天能有这样的美味,都有些过年的味道了。

现在人们捉知了猴没有几个人去找洞穴了,都是等天要擦黑的时候,捉爬出来的知了猴。晚上七点左右就可以出门了,这时候知了猴爬出来的少,你需要注意树根或地面,说不定知了猴就在你脚下呢。天擦黑以后,知了猴便破土而出,可是它们没想到的是,就在这时候,有无数双眼睛在关注着它,刚出洞口,或者刚刚爬上树,变成了人们手中的“猎物”。

现在晚上捉知了猴的人特多,晚上树林里手电筒雪白的灯光交错闪烁,用人们的一句话说:捉知了猴的人比知了猴都多。树林里的蚊子很多,尽管你在不停地走动中,但它照样和你“亲近”,一晚上叮的你胳膊上腿上都是包,尽管这样,每天晚上捉知了猴的人兴趣依然不减。

我和妻子连续捉了十几天知了猴,也收获不少。入伏后知了猴就渐渐地少了,人们的这场抓知了猴“大战”也就成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感”于战疫
后一篇:回家的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