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中人文素养的缺失
一、教育目的中人文素养的缺失
-
教育的目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因缺乏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导致了教育过程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失衡,在教育向科学轰轰烈烈“进军”的过程中,未能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高尚的人格、修养和气质,未能实现将品位、良知、信仰作为教育的实际追求。人文教育的弱化,必然导致人类心灵的干枯,必然使人无法认识自我,从而寻觅人生的意义,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轻言放弃,对他人更是冷漠淡然。
二、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
教师本应是教育活动中人文精神最有利的体现者和传承者,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现在教师身上的人文精神却越来越少见。首先,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师道尊严”,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都是通俗形象的概括。这种传统虽经现代化观念的洗礼,依然没有动摇其根基。学校“从严治校”,教师“从严治教”,家长要孩子“听话”的训诫,都在强化着教师的专制权威,同时也培养着学生的奴性,造成师生关系的严重不平等。媒体已经披露的教师给学生脸上刺字、逼迫学生相互打嘴巴,都是极端的例子。在这些极端的例子背后,还有大量的司空见惯的有损学生人格、剥夺学生权利的现象,比如罚站、罚做作业、停课之类的处罚,比如不允许学生在校园内跑动和大声讲话的校规,比如逼迫学生在周六、周日上辅导课的措施,这些现象还常常打着“教育”的幌子,似乎还是“为学生好”。
其次,有的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视为谋生的工具,使这一神圣的职业平庸化和商业化。有的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没有充分的认识,往往疲于应对繁重的教学任务而无暇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因而,视野狭窄、反思能力低下,缺少文化底蕴,不具备应有的人文素养。
三、课程中人文素养的遮蔽
从我国的课程安排来看,侧重少数几门“主课”,而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被视为“副课”。这种学科之问的鲜明界限,构成了学科的等级化,必然造成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的整体缺陷。另外,我们的课程教学多偏重理论,长期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体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开始,我们就在他们面前关闭了通向大自然迷人世界的大门,他们不能倾听小溪的潺潺声,不能倾听白日里融雪的水滴声和云雀的歌唱,学生仅仅背诵描述这些神奇事物的枯燥无味的干瘪句子。”虽然进行了新课改,但由于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我们的课堂只见学科不见人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原本生动鲜活的教学活动,被锁定在书本和认知的框框之内,只注重知识的记忆、理解,忽视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漠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再加上我国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比国外低得多,导致了学生缺乏广博的视野与深刻的思维品质,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