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和尚的故事
(2009-02-10 14:39:14)
标签:
图画书绘本童话安的种子和尚莲花黄丽王早早育儿 |
分类: 晨起汲清泉--早早图书 |
余耀老师给《安的种子》写的推介,非常感谢!
也感谢画家黄丽和早早一起分享她收到的这么好的新年礼物!
——《安的种子》推介
这是一个关于四个和尚的故事。一个老和尚,三个小和尚。奇怪哦,大凡与和尚有关的故事,往往会给我们更多的回味和启发,就像那位聪明的一休一样,总会让我们有所悟,有所得的。这大概就是佛门的智慧吧。
这是一本耐读、耐看的图画书。如今社会的快节奏,让许多文字成了“快餐”,一翻而过,一看即完。犹如风掠过水面,略起一丝波动后便了无痕迹,所以信息爆炸时代文字的生命力都很短暂。可真正留下的便是经典了。
经典是值得让人咀嚼、回味的。仿佛是一座宝藏,不断地深入、不断地收获。虽不能一时尽取,但却可时时收获。阅读的过程,自然而然也成为了“阅心”的过程。
耐读、耐看的书,有着丰富的内涵。
这样的故事怎么不耐读呢?老和尚将三颗千年前的莲花种子给三个小和尚,让他们种出珍贵的莲花来。这样的任务本也属稀松平常,这样的情节也常常出现在故事里。以至于有几次我刚讲到这里,就有孩子插嘴说,他们一个也没种出来,因为种子是煮熟的。我有些惊讶孩子们的博闻和反应迅速,但又有些感慨。高速的社会让更多的人浮躁起来了,“触类”有时并不能“旁通”哪。我敬佩老和尚的睿智。他的高明在于并不予以具体的指导,只是让徒弟们在亲身参与躬行之后自己领悟。我无语,只是在继续讲述。渐渐的,那些漫不经心的孩子也安静下来了,因为有一个新的故事吸引了他们。慢慢的,他们知道了,三个和尚有三种不同的性格。“本”性急,“静”多虑,“安”随缘。性急的“本”,迫不及待地在冬天种下种子,没能发芽而摔断锄头;多虑的“静”,虽用心培育,但终究也因违反莲花生长规律,使得幼苗“昙花一现”而懊恼;而随缘的“安”,则禀承佛门的宗风,随缘而化。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饥来食,睏时眠。安安稳稳的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挑水,搬柴,扫雪,做饭……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在水汽充沛的池塘一角,安种下了种子,进而在夏天收获了满池塘的荷花。于是惊鸿一瞥,让人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缘来如是。
这样的图画怎么不耐看呢?质朴的画风,简洁的构图,用绘画的手法,讲述着“种子”的故事。既有故事的连续性,又有画面的纵深感。特别是将三个小和尚的不同态度及做法,在一幅画面中一同呈现出来,产生极强的对比效果,克服了语言叙述中的“花开两朵”,只能“各表一枝”的局限,使得用“图”说故事的能力大大增强。我们可以跟着叙述者的思路阅读,也可以自己选定一位中心人物进行追踪阅读。不同的阅读角度,让我们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使得“我的阅读我做主”。为了使作品更加真实,画家黄丽,顶风冒雪,亲自去终南山的寺院参访,拍摄了上千张的照片,并请教了寺院的僧众,将真实的禅门生活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值得一提的是图画的背景,是用敦煌的土,调上胶水,铺散在纸上而成的。这样之创作,营造了独特的质感和色调,内敛而不张扬,平淡但绝不简单。这不得不佩服画家的独运匠心。
我把这样的优秀的图画书讲给孩子听,也推荐给家长和老师们阅读。在阅读中,我们渐渐的也安静了下来,从容起来,优雅自在起来。不经意间,我们也将一颗“安的种子”种在我们的心田里,相信当夏日来临的时候,也会“映日荷花别样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