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波拉《在路上》

(2012-12-13 15:01:39)
标签:

公路片

文化

分类: 佳片推荐
科波拉《在路上》
    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名作《在路上》被视为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的奠基之作。这部具有文学史上的经典意义的小说在2012年终于被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大搬上了银幕,不过这部电影幕后的真正推手却是《教父》的导演科波拉。影片《在路上》(又名《浪荡世代》,On The Road2012,,由法国、英国、美国、巴西多过参与制作。沃尔特·塞勒斯曾因导演《中央车站》一举成名,之后又拍摄了《摩托日记》,便迷恋上了“公路片”。所以,选择这样一个片名便带有浓厚公路片气息的《在路上》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在路上》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路片类型,如果是有什么关联的话,也只是题材的精神实质上类似而已。

 

《在路上》改编自杰克•凯鲁亚克的同名原著小说,小说创作于1957年,表现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空虚和浑浑噩噩的状态,被视为“垮掉的一代”奠基之作,主要写“我”同一个狂热的垮掉分子迪安·莫里亚蒂以及其他几个朋友三次从美国西海岸到东海岸的穿梭旅行。

 

要把杰克·凯鲁亚克的名作《在路上》搬上银幕已经是一件旷日持久的工作了。1957年,当这本小说在被创作出来6年后首版之时,凯鲁亚克就给那个时代的叛逆明星的标志性演员马龙·白兰度,写了一封长达一页信纸的信,希望他能来出演这部从《在路上》改编而来的影片。他给白兰度的角色是莫里亚蒂,而凯鲁亚克自己则将扮演派瑞戴斯。在那封信中,凯鲁亚克说自己准备把电影拍摄成一部实验电影。“要把摄像机架在前座,拍摄路上日日夜夜的一切”。

 

据说,令人遗憾的是,白兰度从来没有对这封信有过任何回复的信息。不过,后来,华纳公司开价11万美元,准备买下《在路上》的电影版权,但是凯鲁亚克的助手斯特林·罗德回绝了华纳。他转手以15万美元的价格把版权卖给了派拉蒙。派拉蒙也希望白兰度能来出演,但是这始终未能成行。

 

转眼到了1979年,已经拍过《教父》、《谈话》,并和白兰度有过密切合作的好莱坞大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买下了《在路上》的版权。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他前前后后雇佣了众多著名编剧来为他做修改小说为剧本,其中包括著名的迈克尔·赫尔和巴里·杰夫尔德。但是这都没有进入卡波拉的法眼。后来,科波拉曾经和自己的儿子罗曼·科波拉一起尝试编剧,但依然没有结果。1995年,科波拉准备把这部电影拍摄成16mm的黑白电影,并且找来了诗人艾伦·金斯堡一起参加试镜工作,但是这个项目最后也不了了之。科波拉说:“我已经尝试过来写剧本了,但是很失败,我不知道要怎么来改编这本小说。这是一个时代剧,要展现出1950年的风貌。布景和美工很费钱。”几年之后,虽然科波拉曾经希望能和伊桑·霍克以及布拉德·皮特合作拍片,但是未能成行。2001年,他找到了小说家拉塞尔·班克斯修改剧本,并找来了乔·舒马赫指导,不过这依旧没有成功。据说,格斯·范·桑特也曾是导演这部电影的人选,但最后都不了了之。

 

直到2004年,科波拉看到了一部叫做《摩托日记》的电影,他顿时发现自己已经给《在路上》找到了合适的人选。在看过小说和剧本之后,曾经拍摄出《摩托日记》、《中央车站》和《越位》等名片的沃尔特·塞勒斯被深深地迷住了。他说:“这本小说,讲述的是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挣扎,强行闯入一个看上去固若金汤的世界的故事。我想在影片中表现出一代人与整个世界的冲撞。”在准备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沃尔特·塞勒斯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调查工作,并把这种前期准备工作拍摄成了一部叫做《研究<</span>在路上>》的纪录片。在这部纪录片里,他重新走了《在路上》中描绘的那条穿越美国的公路,把自己当作小说的主角来体验角色的心理,并且还采访了凯鲁亚克,深入了解彼时美国的青年心理。

 

科波拉把这部电影放在了自己的美国万花筒制片公司制作,并且得到了诸多著名的制片商,诸如MK2、英国电影四台、法国电影2台、Canal+等等片商的支持。最终,科波拉为这部电影筹集到了25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在影片正是开拍前三个月,整个剧组都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准备工作,主要是聚在一起研读垮掉一代的文学作品,研究凯鲁亚克的生平故事。领导他们学习的是凯鲁亚克的研究者杰莱德·尼科西亚。尼科西亚在这次的学习中播放了一段1978年他采访卢·安妮·汉德森的视频,汉德森是尼尔·卡塞蒂的妻子,同时也是《在路上》中玛利洛的原型。

 

这部从1950年代就开始筹拍的影片终于在201084日开始了拍摄。拍摄过程显然有些不遂人意,因为现在的社会里,很少能找到当年感觉的道路和建筑了。影片的拍摄非常断断续续,先是在蒙特利尔开拍,随后移师魁北克;两个月之后,在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拍摄了5天。然后,整个剧组又来到了墨西哥和新奥尔良,拍摄了一些镜头。而后期 又在旧金山补拍了一些镜头。辗转反侧的主要摄影工作拍完后,剧组又带上了加内特·赫德兰来到阿根廷和智利,在这里拍摄了加内特·赫德兰驾驶着一辆1949年产的哈德逊大黄蜂汽车穿越山峦和雪峰的画面。毫无疑问,即将出现在影片中的雪山是安第斯山。加内特·赫德兰说:“这部电影拍摄得就好像是在打游击一样,我们总是在路上,总是在准备出发。很多时候,剧组里一共也没有几个人,这是一种很奇特的体验。”因为剧组里工作人员极少,所以摄影师埃里克·戈蒂埃也没有带太多的重型器材。很多场面都是通过手持式摄影机完成拍摄的。在拍摄加内特·赫德兰在安第斯山上的镜头的时候,他就使用了手持式摄影。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镜头里,操作摄影机的是导演沃尔特·塞勒斯本人,他当时坐在副驾驶的位子上操作摄影机,还有一个摄影机则被架在了车子外面。

 

影片阵容强大,萨姆·赖利、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克尔斯滕·邓斯特、维果·莫特森、艾米·亚当斯和史蒂夫·布西密这样的大腕都有参与。毫无疑问,这是《在路上》的魅力,更是作为制片人参与到这部影片中的弗兰西斯·福特·科波拉的号召力。来自巴西的导演沃尔特·塞勒斯说:“对于那个年代的青年人,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敬心理,而且对于他们的行为,我非常赞同。影片中的这群演员,毫无疑问地展示出了自己塑造角色的能力,他们把小说中的故事、精神带到了现实世界中来了。能和这群人在一起工作,还有科波拉,这绝对是我的幸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