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施隆多夫的自传

(2012-03-07 21:48:29)
标签:

新德国电影

娱乐

分类: 纸上观影

施隆多夫的自传
    记得是在20多年前,杨老师在北电进修。那是个看电影尤其是所谓“内部电影”难的年代。录像带转录的世界名片是影迷心目中珍稀的圣物。得地利之先的杨老师不时带些难得一见的电影录像带,我最早看《罗生门》、《广岛之恋》、《红色沙漠》、《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辩护词》、《巴黎最后的探戈》、《美国往事》……(片名都记得这么清,可见当年观影印象的深刻哈)都是托杨老师的福。一次,杨老师回保定找我,神秘兮兮地掏出一盒录像带说:这部电影,即使在北电,也是限制级啊。这盘录像带上的电影,模模糊糊,而且没有中文字幕,大概有同步声翻译,磕磕绊绊地看下来,除了热辣的场面外,记住了那个不愿意长大的侏儒叫奥斯卡。 

    后来,我知道这部和《现代启示录》分享了当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是根据德国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小说改编的。漓江出版社的外国文学丛书中将这部电影的原著列入了,我买了这本厚厚的小说。又过了若干年,君特格拉斯获得了诺贝尔奖。此时,电影的载体已经发展到了DVD时代,我终于看到了影像清晰完整的这部当年的所谓“禁片”。 

    DVD时代,从模拟板时代开始,这部电影便始终是碟市热销的品种。一区、德二、标准本乃至蓝光,一次也没拉下。现在我手里的DVD版本不下四个。这部电影就是《铁皮鼓》。 

    前几天,发现人民文学的“电影眼”系列丛书出了这部电影的导演施隆多夫的自传《光影移动》,之后便一直关注。今天终于到了。之前,“电影眼”已出了塔可夫斯基、法斯宾德、文德斯和阿莫多瓦,施隆多夫是第五本。“电影眼”似乎是对新德国电影四大导演情有独钟哈,只差赫尔佐格了,期待一下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奥斯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