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爱

(2012-02-26 17:40:14)
标签:

教材

影视鉴赏

教育

最爱最爱
    最爱(代序)

 

我所任教的河北大学,有一项教育指标可能居全国高校之首,这就是电影课的开设规模。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要求全国各类高校为广大在校生开设电影课程。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河北大学便在全校开设了选修课《电影艺术欣赏》,20多年来,全校开设了《影视鉴赏》、《当代影视评论》、《电影作品欣赏》、《台港电影艺术研究》、《武侠电影欣赏》、《文学名著与电影经典鉴赏》、《红色经典电影欣赏》等多种电影公选课,每学期选课人数多达3000人。丰富多彩的电影课已经成为河北大学艺术教育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经常听到学生抱怨电影课不好选,有的电影课如《武侠电影欣赏》开的班级少,甚至要半夜上网才选得上;有的同学从大学一年级便开始选,一直选到大四才如愿以偿;也经常看到毕业生在网上留言,诉说他们如何留恋难忘的电影课堂。河北大学的影视公共教育之所以如此繁荣,除了广大学生热爱电影艺术的积极性外,还仰仗于拥有一支充满理想和热情的教师队伍,这些影视艺术的播种者,不仅具有丰富影视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难以割舍的迷影情怀。所以,他们才能在专业课教学和科研工作极其繁忙的情况下,以极大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到影视公共教育上来。每当他们雄姿英发地站在讲台上,旁征博引、充满激情地阐释他们对电影的理解与热爱,或者神采飞扬地推荐他们喜爱的导演和影片时,简易的教室顿时变成了魅力无限的艺术殿堂。

 

但是,在长期的电影教学中,有一个难题时常困扰着师生,那就是没有适用的教材。教师自备讲义授课的状况已维持了多年。虽然这些文字,经由多年教学实践的积累与梳理,凝聚着大家的审美思考,已很充实、很系统,但由于教师授课各自为阵,缺乏整和,总有一种美中不足的缺憾。虽然当前影视书籍的出版比较繁荣,影视鉴赏类的教材也出版了不少,但往往都针对某一特定的课程,缺乏通用性。针对这种现状,编撰一本具有影视公共教学特色的适用教材成为广大师生的共同愿望。

 

教材是教学全程的载体,一部优秀的教材理应成为能够切实保证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本书是针对全国普通高校开设的各类电影课所通用的基础教材,主要侧重于影视作品的鉴赏,力图在教学实践中将影视语言及其表现形式与文化结合,通过对经典影片的分析,使学生真正懂得怎样欣赏电影,更好地学习、了解影视艺术,于轻松的欣赏中汲取知识。

 

在体例上,本书以电影发展的百年历史为基本的结构框架,以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重要导演的经典名片为分析文本,分门别类,顺序渐进,对影视艺术发展历程中的美学思潮与风格流派进行了深入描述,同时也对电影的编、导、摄、美、录诸艺术门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技巧分析。在内容上尽可能汲取最新的学术成果,介绍的当代电影也相应延续到2010年以后,在保持经典影片比例的情况下,尽可能选取最新的优秀影片,如《贫民窟中的百万富翁》、《阿凡达》等,使本书焕发着崭新的时代气息。在容量上,本书分12讲,共收入15个国家的56部中外优秀电影,供师生学习选择,以适应一学期开课12周,36学时之需。此外,本书既适合专业教学,也不摒弃业余爱好,除了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外,也可供广大的电影爱好者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在此前提下,我们给参与本书撰稿的作者以较大的写作自由,在具体的影片分析方法上,既可以从影片的思想内容、社会文化入手,也可以从电影语言、类型样式、导演风格入手。行文风格则因人而异,在强调专业性的同时,也具备较强的可读性。在片例的选择上,以“最爱”为基本原则——就是一定要写笔者最熟悉、最钟情、最有情怀的电影,哪怕分析不全面、不权威甚至不客观。最重要的也可以说唯一的标准是,你对电影的热爱。坚决杜绝为写而写。我相信,电影欣赏是一种个人化的审美活动,“看电影”从来就是一种选择性很强的行为,只有感动了你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参与本书撰稿的25位作者,包括多年来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耕耘的专家学者、博士硕士研究生,还有新锐影评人和资深影迷,他们大都是我的同事、学生或多年的朋友。我们因为电影相识结缘,电影艺术不仅是联系我们友谊的纽带,也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的导演,每个人都有自己推崇的影片,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迷影世界。如现在美国加州大学学电影的李莉,这次应邀写《情书》,因为她一度曾狂恋岩井俊二,甚至把自己的网名取为“莉莉周”;陈骁是好莱坞电影的超级发烧友,聊起类型电影大师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段潇潇是个不折不扣“盖·里奇迷”,《两颗大烟枪》阅片无数次;郑洋对“新德国电影”四大导演之一的法斯宾德情有独钟,自称是导演的忘年知音;唐毓珉因为热爱《一一》,甚至把吴念真作为自己择偶的一个标准;乔洁琼从本科开始便爱上了徐克,直至今天读博士,对武侠电影始终一往情深,这次自告奋勇要写《七剑》,算是一了情缘;康宁、薛澈、杨闳、赵然这四位作者,他们之前读研时硕士论文的题目就是梁赞诺夫、塔可夫斯基、伯格曼和杜琪峰这几位中外电影大师研究,这次借出书的机会,他们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研究心得浓缩成了精彩的四千字短文;张玉英之前曾专门研究过大卫·里恩的“越洋史诗”电影,这次解析《桂河大桥》,自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郭燕老师在她的专业课上曾多次给学生读解过《公民凯恩》、《愤怒的公牛》,这次自然是分析奥逊·威尔斯和马丁·斯科塞斯创作的不二人选;黄钟军有挥之不去的台湾电影情结,不仅硕士论文写台湾新电影,在教书时开过公选课“台港电影艺术研究”,如今在北师大读博士,依旧把研究方向定位在台湾电影上,所以介绍港台电影,自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总之,我们希望尽可能为每一部影片的分析文章都找到最合适的作者。为此,我们不惜调整了部分片目,也是为了寻找合适的撰稿人并保证写作时间的充裕,这本书稿拖了近两年时间。我们希望,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有着广泛的参与性和权威性的教材,也是爱电影的同好的一次交流聚会,一个为迷影者举办的电影的嘉年华。     

 

感谢姜敏教授。作为河北大学影视教育事业的拓荒者,她培养聚集起的这支影视教学队伍,为我校的专业及公共影视艺术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感谢河北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何屹女士。没有她对影视艺术教育的热心支持和对这部书稿旷日持久拖延的宽容理解及耐心等待,就不会有这本书的诞生。

感谢参与本书撰写的各位作者,感谢选修电影课的每个同学。你们对电影的热情与迷恋,正是这本书的缘起。你们对电影的热爱,不仅是赋予电影课生命力的源泉,也是决定电影艺术存亡的根基。

感谢电影。苏珊•桑塔格说过:“电影包容一切,电影既是艺术,也是生活。”电影使我们平庸琐屑的日子变得多姿多彩,使我们暗淡的人生充满光明。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电影。那部电影是你的人生写照和精神家园。百老汇电影中心总策划麦圣希先生说过:“每个影迷心中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天堂电影院,而这座天堂电影院在放什么精彩节目,那得靠你自己。因为,你就是这座天堂电影院的放映师。”如果你热爱电影,相信你会在这本书里寻觅到你的知音。衷心祝愿每位读者都能在天堂电影院里邂逅属于你的电影。

 

金晓非 201112

 

《电影课》一书卓越已上架:http://www.amazon.cn/电影课中外经典电影欣赏十二讲-金晓非/dp/B007BLCILU/ref=sr_1_11?s=books&ie=UTF8&qid=1331915072&sr=1-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奥斯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