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粤语电影:是“粤语残片”,还是岭南文化经典

(2011-08-16 11:57:01)
标签:

电影史

香港电影

文化

分类: 闲影漫话

粤语电影:是“粤语残片”,还是岭南文化经典

粤语片曾经是一代香港观众的美好回忆,《珠江泪》、《黄飞鸿》、《危楼春晓》、《黛绿年华》、《飞女正传》、《黑玫瑰》和《莫负青春》等片早已成为香港电影史上不朽的经典名片,“中联” 、“光艺”、“岭光”等专门生产粤语片的电影公司也是香港电影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吴楚帆、白燕、萧芳芳、陈宝珠至今是令不少影迷魂牵梦绕的名字。日前,粤语电影研究会成立。这对于保护、传播粤语电影,弘扬香港电影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华语电影是一个地域语言非常丰富的电影。方言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特点,这种情况其他国家并不普遍。除了国语电影外,粤语片、台语片、厦门语片及潮州语片等等都是有待于研究和开掘的电影领域。尤其是粤语片,片生命力顽强蓬勃,几经坎坷,却生生不息。从1933年电影史上第一部粤语片《白金龙》开始,直至今日,香港电影仍以粤语为主。正是由于其生产传播时间之长,影响地域之广,承载地域文化之独特和深厚,更由于它的日渐消失,其研究意义重大。香港电影学者列孚认为,粤语片最珍贵的品质就是“保护了中国的多元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因为在所有的文化娱乐方式中,只有电影是‘重工业’,通过电影,岭南文化才得以有更深厚的影响,并且在海外华人的地区,创造一种文化的凝聚力。”

 

关于“粤语片”概念的界定,舒琪认为简单地说就是“上世纪香港40年代到70年代的影片。”粤语电影研究会则更详细地为粤语片下了定义:是“从二次大战后开始,迄1972年在香港生产、以广东话发音为主的电影”。 粤语片数量众多、类型丰富、风格迥异。有资料称1947年至1973年间,香港粤语电影竟超过了3500部,也就是说,平均每年的产量都超过150部。

 

香港电影史上的三次“清洁运动”对于粤语电影上世纪90年代,因为电视上偶尔会播放声音或画面有残缺的粤语片,它们被冠之以“粤语残片”的称号。也有历史上的原因:是粤语片当时图快,除了“七日鲜”出片外,还有“云吞面导演”,导演喊一声Cam era,自己去吃云吞面,回来正好Cut。所以粤语电影产量浩瀚,泥沙俱下,难免良莠不齐,确实有粗制滥造的情况。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甚至一度陷入停产状态。亚太影展曾一度拒绝粤语电影参赛,这曾经给粤语电影界带来巨大的震动。为此,吴楚帆等粤语电影工作者曾联名抗议,并呼吁提高粤语电影质量。

 

粤语电影研究会官方网站上道明了研究会的愿景:“一、重新认识粤语片的真正面貌、评估它在香港电影历史,以至世界电影发展史上的成就与重要性;二、纠正一般本地传媒对粤语片的偏见,重新确立粤语片作为香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遗产与资产的观念;三、向年轻一代推广及增强他们对粤语片的认识与关怀,以助他们对本土历史的理解及本土身份的确立;四、重新编纂一本更有系统和更完整的香港粤语片史,哪怕只是从局部时期开始,然后再慢慢扩展成为一部全史。”创会典礼海报上的一行小字,则以更亲切方式表达研究会的目的:“怀着崇敬与亲切,追寻昔日光影;抱着好奇与渴望,发现过去珍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