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必稼:两部纪录片,一个纪录对象

(2011-05-19 19:49:40)
标签:

陈耀圻

胡台丽

文化

分类: 佳片推荐

 刘必稼:两部纪录片,一个纪录对象

《刘必稼》是台湾导演陈耀圻拍摄的台湾纪录片史上第一部真实电影。片中主角刘必稼是1940年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军人。他在退伍前到台湾东部河川地挑石头,开辟田地。影片在文化界引起极大震撼。数十年后,另一位台湾女导演胡台丽在花莲木瓜溪畔的一个农庄中发现了刘必稼,便以摄影机纪录这个由外省老兵与他们来自台湾不同族群的妻子及儿女所组成的新移民聚落。这部纪录片就是04年公映的《石头梦》。

 

从陈耀圻的《刘必稼》到胡台丽《石头梦》,两部不同时期的纪录电影,经两位导演之手,纪录了同一位主人公在台湾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有学者认为,这两部纪录电影,“恰可作为一个人在动乱时代,被拔了根,又重新落地生根的故事看”。台湾联合报副刊、国家电影资料馆、台湾民族志影像学会曾为此举办了“从拓荒者《刘必稼》到《石头梦》”座谈会,邀请陈耀圻导演、胡台丽导演,以及小说家陈映真、摄影家张照堂、剧场艺术代表人物王墨林,探讨这两部影片的内涵与艺术。除了陈映真,其它四位都具有纪录片导演的经验。“石头”是本片最重要的象征,将辛苦在石堆中开垦的刘必稼这一代和喜爱捡拾与玩赏石头的刘必稼儿子这一代联系起来。刘必稼和他的家人如同玫瑰石般外表黝黑平凡,内里却蕴含瑰丽高雅的景致,在片中悠远质朴的古琴声伴随下,与溪流浪花共织梦想。

 

《刘必稼》的导演陈耀圻出生于1938年,大学念的是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系,之后移居美国进入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就读,拿到了该校艺术学院的学士学位,随后又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拿到电影系硕士学位,成了继胡金铨导演之后在此拿下电影硕士学位的第二人。陈耀圻的拍片动机可以追溯到弗拉哈迪的《北方的那纳努克》所纪录的加拿大北极爱斯基摩人家族的故事,这让他也想拍属于中国人最好的特质感的东西,拍人跟土地、血脉的故事。当初拍《刘必稼》,只是想表现典型中国农民的勤劳、善良、木讷,因此想找一个符合这形象的老兵,找了许久才找到刘必稼,再加上他的名字有庄稼的稼,好像冥冥之中他就是这部影片的主角。在拍摄了纪录片《刘必稼》后,更多的是剧情电影的经验和成就。

 

《石头梦》的导演胡台丽则是人类学家,现为中研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曾导演过多部民族志纪录片(胜者D的《当代台湾影像》中曾收入过她1993年导演的《蓝屿观点》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38730010008zb.html)。所以她观看的角度也带有人类学家的视角。胡台丽承继了陈耀圻《刘必稼》影片的特质,传达更为和谐、中间层次更丰富的意义,让人有温暖的感受,甚至有乡愁的味道。影片中的刘必稼一直是很木讷的人,但在《石头梦》里有很多的话他讲出来了,表达了那悲伤的心情、感觉,触及内心深层,这是《石头梦》表现更多人性上探测的部分。

 

同样一个刘必稼,陈耀圻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感觉,是从一群老兵浓缩、凝聚到刘必稼一个人身上,他要谈的是历史的问题,那个历史是动乱的;胡台丽是要从刘必稼与村子中的一群老兵来反映族群融合,以及其中定居的历史。

 

《石头梦》获得了当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最佳剪辑以及台湾最佳电影工作者奖,还入选法国巴黎国际民族志影展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影展竞赛片单元。编写这篇博文的缘起是英皇把这部值得一看的纪录电影挖掘了出来。《石头梦》EE-3013来自台湾三区版+官方中文字幕+原版手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