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里维特的禁片《修女》(《信教的女人》)

标签:
新浪潮名著改编娱乐 |
分类: 淘碟手记 |
《修女》的原著者狄德罗(公元1713——1784年)是法国十八世纪最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美术家和文艺学家,《修女》是狄德罗创作的一部著名的哲理小说,被誉为“是用动人心魄的语调写成的”。通过这部小说,作者对黑暗反动的宗教界做出了严厉的判决。小说描写的主人公苏珊妮是个私生女,因受父母的厌弃被送进了女子修道院。在虚伪、残忍、疯狂、同性恋、心理变态等丑行充斥的修道院里,这位美丽、聪慧的少女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摧残。全书充满血和泪的控诉,读来催人泪下。诚如作者所说:“我不认为将来对修道院的披露还能写出比这更可怕的讽刺。”
萨杜尔在《电影通史》中评价里维特的影片《修女》是对狄德罗原著的完美改编。正是由于里维特忠实于原著,影片《修女》对于天主教而言简直是不可原谅的离经叛道作品。主人公苏珊妮是被迫送到修道院的,她拒绝立誓做修女而成为教会丑闻。不过她也并未因此自由,因为她的家庭把她禁锢了几个月,再由家庭教师把她送回修道院,并且告知她是私生女的秘密。在修道院中受到精神和身体的折磨,苏珊妮终于逃跑,但却发现她只能当妓女求生,于是在挫败之下跳窗自杀。
作为法国新浪潮运动中流砥柱的《电影手册》五虎将之一,里维特跟戈达尔一起被认为最具实验性的电影导演。他和侯麦一样,以电影评论起家,曾经是影评人。里维特的作品融和纪录片、故事片和即兴创作的元素,叙事反常规,也许是给雷诺阿当过助手的原因,里维特也热爱剧场,喜欢给演员进行戏剧排练。可以说,戏剧和文学是通向里维特电影的两把钥匙。他喜欢改编文学名著,比如,《塞琳娜和朱莉出航记》根据亨利·詹姆斯小说改编,《爱吵架的美人》和《别碰斧头》均改编自巴尔扎克的小说。另外,里维特超爱拍冗长的电影,这一点可能是新浪潮导演之最,3个小时的电影在里维特来说,已算常规,《塞琳娜和朱莉出航记》192分钟,1968年的《痴恋》长达4个小时,《爱吵架的美人》导演版也4个小时,而1971年的《出局》更是以13个小时的长度打破了剧情电影的纪录,据说这个电影全世界至今也只放过两次。
也许,正是由于异乎寻常的片长,使得里维特得以慢慢地展现日常生活的节奏,揭示它们复杂的纠葛,以及隐藏的阴谋。里维特对狄德罗的《修女》可谓情有独钟,在影片开拍之前,他已经排练过同样的舞台剧,因此拍起来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乌利希·格雷格尔在《世界电影史》中这样描绘里维特的《修女》,“里维特公正、深刻甚至令人毛骨悚然地描绘了与正常生活有着天壤之别的而同时存在的修道院生活,它具有某种集中营的一切特征,谁要当了它的囚禁者,就再也无法从这种生活中解脱。里维特以前后呼应的段落镜头的技巧,细致入微地纪录了他的女主角的每一点激情,每一点思想,摄影机以段落镜头敏感第去跟拍演员。”
《修女》在里维特创作的影片系列里,应该是最传统、最接近好莱坞叙事的影片。在中世纪般的宗教压力下,里维特描绘了受压抑妇女争取自由的困难,其不靠男人及爱情、不冀求安定婚姻为解决压抑之方式大受女权主义支持者的赞赏。全片波澜不惊,节奏缓慢,可看性并不强,然而由于影片题材的争议性及沸沸扬扬的电检风波,导致影片大卖,票房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