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的灵感来源:《世界旦夕之间》
标签:
法斯宾德科幻片娱乐 |
分类: 佳片推荐 |

《世界旦夕之间》讲的是,某控制论与未来科技研究所的一项最重要的项目是西姆拉肯1号,它是一种能将普通电脑技术应用于一架完整的新型飞机上的电子怪物。西姆拉肯 可以针对社会,经济以及政治事件做出精确的预测,仿佛这些事项真实地发生在当下。这一特点令西姆拉肯 特别受宠于两类人:那些热衷于提高未来生活环境的人和那些希望借助对未来信息的了解从而战胜对手的人。这个研究项目的创办人兼主管沃尔梅教授,突然神秘地地去世了。不管怎样,他的死亡很快被认定为自杀,因为在他死前的不久,他的确曾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精神疾病和希斯金的症状。于是研究所所长任命了斯蒂勒博士作为这个项目的继任负责人。然后,斯蒂勒的同事们很快开始发现他们的新主管也开始出现一些奇怪的症状。斯蒂勒尝试埋头于研究西姆拉肯这项工作去忘却自己的病状。对于他来说,西姆拉肯不仅仅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机器,还是一个完整的缩影,虽然他知道那些所谓的身份单位只是简单的电子进程的结果。在他看来,这些机器有时候和真人没有什么两样。难道斯蒂勒 换上了精神分裂症了么?许多人都会这么想,但是后来,在某天的一项常规导入实验中,当把人类的意识导入西姆拉肯的芯片时,斯蒂勒称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一位老朋友。
与法斯宾德一起创作剧本的Fritz Muller-Scherz表示,两人当时都对电脑一无所知。“但是我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如果说电脑能够模拟出人造世界,那么所谓的真实世界究竟存在吗?”所以,表面看来,一向关注战后德国冰冷的现实社会的法斯宾德拍摄这样一个超越现实的科幻题材,有点令人意外,但是,影片关于独立性、剥削和控制的主题与法斯宾德以往作品的主题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世界旦夕之间》摆脱了人际文本而发生在一个更大的宇宙范围之内”。
《世界旦夕之间》的成本仅30万美元,但对于拍片一向经济节约的法斯宾德来说,已算是一部大制作了。在本片44天的拍摄周期内,法斯宾德同时还套拍了《恐惧吞噬灵魂》等几部电影,其超人的精力令人惊叹。影片大部分在德国本土取景,但是也像戈达尔的《阿尔法城》一样,将现代化的巴黎作为未来世界的暗示。限于拍片速度,法斯宾德以往的电影中,对影像本身并不十分讲究,但这次法斯宾德与摄影师Ballhaus的密切合作,把从道格拉斯·西尔克那里继承了对运用镜子中影像的喜爱发挥到了极致,人物的脸和身体不断地被镜子反射。
虽然,《世界旦夕之间》没有入选法斯宾德自拟的十佳作品片单,但本片在他心目还是有一定的地位,在那部献给死去爱人的《十三个月亮》当中,法斯宾德描述过一段被剪掉的戏,主人公阅读一本关于平行世界的小说,书名正是《世界旦夕之间》。1981年,法斯宾德最后一次见到影片主演洛梅尔时,曾表达了希望影片能有一天在影院上映。遗憾的是,这个心愿在法斯宾德生前并没有完成。
英皇制作的这套电影,来自英二SecondSight双碟收藏版,D5+D9的配置,除了两级正片外,花絮还收入了片长48分钟的纪录片《世界旦夕之间——展望未来》。
注:文字来源于百度及EE碟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