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十月围城》

标签:
十月围城影评娱乐 |
分类: 天映之我看 |
影片的结尾的第一行的字幕,赫然打上了“陈可辛制造”。“制造”一词用于电影,印象中华语电影还是第一次。可见陈可辛作为监制对影片的作用之大,甚至凌驾于导演陈德森之上。陈可辛自《投名状》之后形成的恢宏凝重的历史感,正邪交织的人物塑造的立体感,自然延续到《十月围城》的创作中。而陈德森凌厉的动作风格也体现在影片中。可以说,以文艺片见长的陈可辛,与以动作片见长的陈德森珠联璧合,决定了这是一部具有文艺片气质的动作电影。
片长140分钟的电影,打斗并未贯穿始终,而是主要集中在孙文到港后的后部分。但前半部的文戏,确是波澜起伏,有情感,有悬念,有幽默,尽显编导的叙事才华,而后50分钟则是疾风骤雨般的动作场面,高潮迭起,血雨腥风,紧张得几乎令人透不过气。影片取材于真实历史,三位编剧操刀的剧作十分扎实。故事集中在孙文来香港之前的五天之内,戏剧矛盾冲突高度集中。就故事类型而言,采用的无非是群英聚会执行某一艰难任务的模式。这种类型的电影,往往用相当的笔墨铺垫人物的出场。《十月围城》中各个保镖的出场,虽比不上《七武士》的神采飞扬,却也做到了各有特色,生动有趣。不易。
据说,这个故事的来源是陈可辛的父亲、香港电影编剧陈铜民1973年导演的《赤胆好汉》,说的是一位义士在陈少白“三顾茅庐”之后毅然与妻儿诀别,出手保护孙中山。在此基础上,陈德森把一个义士,变成八个。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担任保镖的所谓义士,并非是有革命理想的仁人志士。任达华统领的戏班的流亡香港的反清义士开场不久便被诛杀殆尽。于是,最终担任保卫孙文的责任便落在了与革命没什么关系的车夫、乞丐、卖臭豆腐之流的市井草民身上,他们不属于任何会党,也不知道革命为何物。影片唯一有自觉革命理想的人物是商人李玉堂的独子李重光。正由于此,使得这部貌似主旋律的革命历史片的商业电影最终避免了正襟危坐的宣教,世俗气息呼之欲出。
就剧作模式来讲,《十月围城》并未超越和欧美的敢死队电影的俗套。不同的是,由于文艺片的天生气质,使得人物的营造,有了更多的人文深度。这也是影片最耐看的一点,导演敢于在影片的前一个多小时的长时间的沉闷与文艺,说明了导演对于人物的自信。不用说陈少白与清庭鹰犬阎孝国亦师亦敌的复杂关系,商人李玉堂由投资革命到投身革命的转变历程,即使像赌棍甄子丹,卖臭豆腐的少林寺和尚巴特尔,拉黄包车的阿四这样的小角色,也有各有其性格发展历史,使得剧情其余丰满和厚重。这对于一部商业类型片来说,实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