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内和他的《日出》

标签:
电影史卡尔内娱乐 |
分类: 闲影漫话 |
此《日出》非茂瑙那部扬名好莱坞之作,更非曹禺先生的名剧,而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大师马塞尔·卡尔内的名作。今天碟市上偶然觅得此片,便顺手搜罗了些资料,说说卡尔内和他这部《日出》。
马塞尔·卡尔内1906年出生于巴黎第十七区。年幼时就痴迷于音乐和电影。在学了一阵摄影之后,多亏当红女影星罗西的引见,卡尔内得以跟随罗西的前夫、导演雅克·费戴尔左右开始自己的电影生涯,并且他以助理导演的身份参与了好些杰出电影的制作,例如《大赌博》(1933)和《英雄的狂欢节》(1935)。卡尔内对跟随费戴尔入门的这段经历评价颇高,成名后曾说过这样的话:“我的成功都拜费戴尔所赐。我对电影这个概念的了解全都来自他,像比如从影片的筹备阶段一直到所谓的拍摄阶段以及对演员的指挥工作到底都是怎么一回事……所以说学习电影的最好方式无疑是实践。”
在30年代,卡尔内25岁那年,先是独立导演了处女作《珍妮》。这标志着他与著名超现实主义诗人及剧作家雅克·普列维合作的开始。此后,又导演了一系列诗意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雾码头》(1938)、《北方旅店》(1938)、《天色破晓》(1939)。其中,《雾码头》(1938)是其成名作。《雾码头》的编剧仍然是普列维,这也标识着他成为卡尔内制作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角,而这对编导组合巅峰时期的作品同时成就法国电影史上“诗意写实”的黄金年代。另外借拍摄此片之机,卡尔内还慧眼识珠地发掘了新人米歇尔·摩根,后者与男演员让·迦本后来成为战前法国电影银幕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一对佳偶。曾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多项大奖。
卡尔内十分重视编剧,他的专职编剧是超现实主义诗人雅克•列维。著名演员让•加班则在卡尔内的一系列影片中扮演了平民主人公身份的类似悲剧角色。卡尔内擅长剖析罪犯心理,他的影片一般表现善与恶的斗争,具有侦探片和警匪片的特征。与“好莱坞”类型片不同,卡尔内更趋向于描写人物的悲观心理。他影片中的人物多是因为贫困、饥饿的逼迫而不得已走向犯罪。他们向往纯洁的爱情生活,但却失去了享受爱情的权力,时时刻刻经受着心理的考验。因此,有评论家指出:克莱尔是梦幻的,维果是唯美的,雷诺阿是写实的,而卡尔内却是悲观主义的。
二战时期,德军占领法国,艺术家纷纷出逃,但卡尔内仍在维希政权下暗中从事反抗活动。他偷偷拍摄了《天国儿女》(1941),此片在90年代被600名法国影评人和专业人士选为20世纪法国第一佳片,享有“法语版乱世佳人”的美誉。
50年代,法国观众口味变化,卡尔内渐渐失去观众。法国新浪潮兴起之时,卡尔内一度成为新浪潮小将的攻击对象,其中尤以特吕弗最为猛烈,但特吕弗在1984年一个公开场合坦承,他愿意以毕生所完成的23部影片来换取一次拍摄《天国儿女》的机会。战后,卡尔内和普列维沿着先前的脚步继续前进。然而《夜之门》(1946)在票房和评论上的双失败,宣告了两人搭档关系的结束。
《日出》又译作《天色破晓》(或《太阳升起》)是公认的诗意现实主义的经典,影片写的是工人弗朗索瓦在车间与卖花女邂逅,互生好感。随后他发现原来女方与花花公子瓦朗丹来往,心酸的弗朗索瓦与瓦朗丹的情妇克拉拉走到了一起。但心有不甘的弗朗索瓦戳穿了瓦朗丹的谎言,并决心夺回心上人。最终弗朗索瓦将厚颜无耻的瓦朗丹击毙,自己也死于警察的围捕中。影片对人物的悲观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但在首映时曾遭到法国政府禁映。
马塞尔·卡尔内是同性恋,他晚年的几部影片或多或少涉及同性恋或双性恋的探讨。1996年,抑郁不得志的马塞尔·卡尔内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