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部剧作出色的电影。总的感觉华语电影尤其是喜剧电影的编剧进步很大啊。《夜·店》的片名已经点明这个故事的时间和地点的高度集中。整部电影如同一部《三岔口》的现代版,几拨人在一个封闭环境里遭遇,又是灯下黑,结果盲打误撞,搞出一系列的笑料。
此类电影最大的风险在于,如果编导掌控不当的话,单一的封闭的空间环境会使得故事变得沉闷乏味,丧失电影感。失败的例子是《梦想照进现实》。成功的例子则可举希区柯克的《后窗》、《救生艇》,波兰斯基的《水中刀》等等。大凡此类成功的电影,无一不是向电影的极限挑战,用有限的局促的空间表现出无限的意蕴。
由于喜剧风格的原因,不少观众把《夜·店》与《疯狂的石头》相提并论,并进行比较。其实,两部电影的剧作差异性蛮大的。《石头》是几条线索齐头并进,最后纠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动力。如同“重力加速度”;《夜·店》则是单一的线索,属于一波未平又起一波,矛盾冲突步步升级,而且悬念丛生,不时令观众惊奇。如果说前者的冲突是暗流涌动的话,后者的剧作动力则是一浪高过一浪。
因此,与《石头》相比,《夜·店》更通俗,更疯狂,更生猛。爆笑不断的剧场效果印证了这一点。同时,由于空间的局限,编导场面调度的难度自然也就更大。我感到不满足的是,单一的空间仅仅成为叙事的背景,而没有进一步通过造型、色彩等手段,赋予其超越叙事层面象征意味。这是提升影片品质的一个标尺啊。不用说大师级的希区柯克《后窗》中的象征社会芸芸众生的公寓楼,即使《石头》中的山城环境及庙宇的设计,无不是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夜·店》中超市的空间环境缺乏设计,没有特点,自然也就起不到突出主题或人物的功用。
《夜·店》的好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剧本构思的精巧和细节设计的独到。密集的笑料和与当下现实生活境遇密切相关的噱头,显然是博得观众观赏兴致与认同的主要因素。从手机、DV、电视、卡拉ok这些文化符号的借用,到对《英雄本色》、周杰伦、斯皮尔伯格、“功夫熊猫”的拼贴,无不显示出编剧敏锐的生活观察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令人赞许。感觉有点彭浩翔啊。令人感叹的是,华语电影的“恶搞”之风始自香港的“无厘头”,经过十余年的侵染,内地电影终于将其本土化了啊。不过,依旧可以窥见一丝遗风,比如拿那个“轮胎”的排泄物恶搞。
略感遗憾的是,这些黑色的反讽仅仅局限于搞笑而已,而缺乏更深入的开掘和升华。当然,对于这样一部小品式格局的低成本制作,对于新人杨庆的处女作,过于求全责备是不现实的苛求。我们有理由期待,杨庆会拍出更成熟更有艺术野心的佳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