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简约派电影大师罗伯特·布列松的名作《驴子巴勒达扎》,拍摄于1966年。影片的主角是一头驴子,名叫巴勒达扎,童年幸福地生活在儿院的圈子里,成年后成为背挑重担的受剥削者。驴子的生活跟给它命名的女孩互相比照,当女孩遭到有虐待癖的男友的侮辱,巴勒达扎也遭到主人的鞭笞。当一个老人把驴子当作圣人投胎时,驴子也找到了最终的归宿。
布列松本来的职业是画家。他于1933年转入电影界。二战期间曾被关入德国集中营,在那里认识了勃里克柏杰主教。离开集中营后受主教所托拍摄了以贝达尼修女院为背景的剧情长片《罪恶天使》,从此确立其以哲学性、天主教思想为主题的电影风格。布列松的个性孤高,作品少而精。在电影美学上,布列松风格简约,注重细节,喜欢采用非职业演员,提倡所谓“模特儿理论”。布列松的电影美学信念是用电影将音乐和绘画融为一体,而不是戏剧和摄影。
在电影的主题上,布列松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孤独和超越进行了深入和执着的探索。他的电影擅长重新诠释文学名著(尤其是陀斯妥耶夫斯基)。这套《驴子巴勒达扎》便借一头驴子的命运表达了布列松影片一贯的对罪和罚、凡和圣的反思。不过有人视该片为杰作(纽约现代艺术馆评选本世纪最好的十部电影,《驴子巴勒达扎》名列第八),有人却认为这是假道学而藐视它。影片获得1966年威尼斯影展的评审团特别奖。
令人心生敬意的是,布列松始终坚持着艺术电影的理念。这一点,同时代新浪潮诸小将们(除了戈达尔外)恐怕都要惭愧吧。布列松的名言是:艺术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作为一部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杰作,《驴子巴勒达扎》有众多拥趸。记得戛纳六十年那部集锦片《每个人都有一部电影》吗?比利时的皮埃尔·达内拍摄的《在黑暗中》,便是向布列松的驴子致敬,片中的女主角在电影院观看《驴子巴勒达扎》,结果感动得一塌糊涂以至于抓住小偷的手来抚摸自己脸。
布列松的这套电影《驴子巴勒达扎》我手头已有的版本是法二的D5,这次见英皇推出了标准公司发行的收藏版,花絮丰富,便又收了一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