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1年,伯格曼拍完了自传性的封箱之作《芬妮与亚历山大》,宣布息影。此后,伯格曼在北欧波罗的海上的法罗群岛隐居,这个岛屿是丹麦有争议的外属领地。那里的冬天漫长,大半时间都有积雪覆盖,而且人烟稀少,居住于此,方圆几百里都看不到邻居,正是在那样一个无聊和沉闷的环境里,伯格曼走完了最后的人生之路。
为什么选择那样一个寒冷孤寂的岛屿独居,对于许多人来说,始终是一个难解之谜。伯格曼自己曾说过,他对人群具有惧怕的潜在心理,对传统的家庭生活也有着无所适从的恐慌,这似乎是伯格曼对自己归宿选择的最好注脚。伯格曼一生结过五次婚,有九个孩子,但他从未能尽到作父亲和作丈夫的责任。
伯格曼选择法罗岛作为晚年栖息之地绝非偶然。自从1960年4月的一个暴雨天,他第一次来到这里为《犹在镜中》寻找取景地。此后的四十多年里,伯格曼已经用法罗岛的石头、大海与绵羊拍了七部电影,其中不乏经典之作:《犹在镜中》、《冬日之光》、《羞耻》、《婚姻场景》与《假面》等等。2003年,当伯格曼生前最后一部电影《萨拉邦德》关机时,伯格曼宣布,他永远也不想离开这座小岛了。
在影片《假面》中,伯格曼借片中人物之口说:“每一个声调都是一个谎言,一个欺骗行为,每一个手势都是虚假的。每一个笑脸都是鬼脸。你能保持沉默,你至少不撒谎了。你能离群索居,于是你不必扮演角色,不必装腔作势……”
的确,伯格曼选择了法罗岛,也就意味着选择了离群索居和自我放逐。在法罗群岛的日与夜中,伯格曼难以摆脱着无尽的孤独。在一个个无眠的长夜里,他思念着逝去的妻子,怀念着与他所爱过的女人们在一起的日子。
法罗岛在瑞典语中是绵羊之岛的意思。由于伯格曼,这座岛屿成了电影的圣地。据说,塔可夫斯基最初也非常渴望在法罗岛完成他的《牺牲》,后来因为军事上的原因,只能选择在对面的哥特兰岛拍摄。
也曾有许多著名的电影人想前往法罗岛朝圣,拜见他们心仪的大师,但是大都被伯格曼婉言拒绝。比如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还有那个曾以《内心深处》一片向伯格曼致敬的伍迪·艾伦。但是也有例外,比如2006年,伯格曼便在法罗群岛上他那间临海的房子里会见了华人导演李安。
这一年,伯格曼已经85岁。离他生命的终点还有两年。虽然那次会面仅仅20多分钟。但是,却给李安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会谈中,伯格曼问起李安如何与演员合作和沟通,两人聊开去,相谈甚欢。会面结束了,李安却仍静静地坐着,不愿离去。他想了几分钟,之后对周围人说,“我听到了伯格曼的心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