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新艺拉玛”,简单地说,就是采用复杂和昂贵的技术所创造的巨型银幕。它是由三套摄影机拍摄和三套放映机同时合成放映的设备。其中,每个银幕的胶片都比通常的35毫米胶片大。放映银幕采用了146度折合式弧形设计(弧度与人的视网膜一样,镜头的焦距长度和人眼一样),观众观看时,仿如置身于三维空间,视觉效果极为震撼。据看过的人回忆说:现今的IMAX都没有它的效果好。
“新艺拉玛”是五、六十年代电视兴起于电影竞争的产物。1949年,美国家庭拥有95万台电视机,到了1952年,这个数字猛增到了1100万台,好莱坞遭到空前打击。1948年美国平均每周观影人数是9千万,1952年则减为5600万。为了与电视这种廉价的大众娱乐竞争,好莱坞开始挖空心思在电视的当时技术所限,导致的弱项上下功夫。比如,拍摄大场面、豪华的、讲究声、光、色的历史片和音乐片,由此引发了好莱坞历史上的第一个“大片时代”,在就是在电影技术上锐意创新,力求电影能带给人们截然不同于电视的视听体验。
第一部新艺拉玛电影是一部展示“新艺拉玛”效果的《这就是新艺拉玛》,影片中有大量主观试点的镜头,如飞驰的高速滑轮车、飞越美国大峡谷的飞机等等,给予观众身临其境之感。此片的导演梅里安·库伯以联合执导《金刚》而闻名。由于影片的银幕巨大、设备要求高,因此此片仅在全美一家戏院上映,此片最后居然成为当年年度票房冠军。
新艺拉玛解放了银幕,开启了1950年代的宽银幕热,虽然早在1930年代就有70毫米宽银幕电影了,但因为当时是经济大萧条,所以戏院都不愿意更换设备。新艺拉玛适逢其时地出现,带动了整个电影行业的更新换代。20世纪福克斯公司看到新艺拉玛当红,于是开发出了所谓的新艺综合体,我们熟悉的《巴顿》、《最长的一天》等经典作品都是用这种宽银幕方式拍摄的,全新的宽银幕美学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之中。
如同声音的出现改变了默片时代的电影美学,“新艺拉玛”的诞生也创造了全新的宽银幕美学。尤其是改变了电影传统的空间观念。传统电影的银幕画幅是根据人的视野确定设计的。一般来说,画幅内仅有一个视觉中心。但是由于超宽银幕的出现,画面的信息量大了。比如,可以在画幅内安排两个以上的视觉中心,而且,由于画面宽阔,观众的视野看不到左右两个画框,使得画外的空间显得格外地大。曾经有一部电影讽刺刚诞生的超宽银幕拍摄的西部片,画面上左右两边有两个牛仔对决,观众在观看时,只好不停地随着银幕上人物的动作左右摇摆脑袋观看。
事实上,第一部用“新艺拉玛”技术拍摄的剧情电影正是西部片,这便是进入1960年代,也就是新艺拉玛问世10周年之际,米高梅公司拍摄的由西部片大师约翰·福特导演的史诗性的《西部开拓史》。
正巧,刚买了这套电影的双碟的周年纪念版的DVD,又看到《DVD导刊》上的“新艺拉玛”的相关文字,故记下这些文字,以作资料。
加载中,请稍候......